上海联合办公室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所办公室出现在1560年的佛罗伦萨公国政务办公厅,后来变成著名的乌菲兹美术馆。
20世纪20年代,“白领”一词开始出现,工业革命后,人们将“商品标准化”转移到人类自身上,希望把人也变得“标准化”。到了50年代,美国开始兴起一些“格子间”的办公室形式,将办公室的人严格分为“老板”、“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等阶层。
到了今天,这种标准化、僵化的办公形式已经被打破,办公室从追求标准化和去差异化发展到了开始追求个性化和有差异化。
于是,联合办公室便产生了。
联合办公翻译自Coworking,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欧美,是本世纪的新产物,目前国内,尤其是上海已经有不少人正在实行这种新的工作型态。
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大陆,联合办公空间的先行者是上海的“新单位”。
新单位2009年成立, 其创始人刘妍等做了一系列旨在“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的尝试,除了提供充满文艺范的办公环境,还组织各种交流创业经验的活动,这让它吸引了很多文化人士、设计师和媒体的注意。
可惜,尽管做了多方努力,还是不能让新单位在市场上掀起风浪,因为它的用户主要是观念前卫的创意行业人士,以及喜欢这里的社交气氛的外籍人士,但即使在走在创新与时尚前沿的国际化都市上海,仍然显的非常小众,难以让大众接受。
当时,每个用户每月500元的会员费不足以覆盖房租和运营成本,而它也没有在其它方面挖掘出商业价值,所以大约在两年前,新单位停止了运营。
虽然新单位没能坚持下去,但其为上海开创了联合办公这一模式的先河。很多创意人士在那里结识,也有一些新的项目在此诞生。
后来,在李克强总理“双创”的号召下,一大波创业者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上海联合办公室这一市场有了极大的需求,最终在上海乃至全国生根发芽。
需要说明的是,联合办公室与共同工作空间不是一个概念,联合办公室是以标准化办公室为基础的全面企业服务平台,具备“重资产、重服务”的特征。有人曾这样描述联合办公室的特征“第一,办公室是构建企业服务平台的基础;第二,联合办公室不是精装修的房子,有严格的标准;第三,区别于传统“不联合”的模式,联合办公室重构了企业的关系;第四,全面服务是联合办公室的核心。”
显而易见的,上海联合办公室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交流,是一种以服务为基础的生态社区,而非一种简单的开放式办公空间。
小编邮箱:jiangshaoxiao@ma3office.com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