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催生联合办公,形成了Co-Business生态
共享经济催生联合办公
基于共享的联合办公(Co-Working)是一个新生事物,纵然在美国也是如此。实际上,Co-Working只是Co-Business这个概念中非常小的部分,后者被理解为“生意群落”。美国已经形成了Co-Business生态,包含Co-Working、 Co-Living、Co-Meeting等多个维度。而这个共享的概念到了中国之后便集中体现为Co-Working。我们无论讲众创空间、还是联合办公、还是边界日益模糊的孵化器,都是Co-Working中的一种。
Co-Working的产生于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有着直接关系。并不是因为李克强总理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就突然间出现了联合办公,而是因为全球的共享经济浪潮到来,催生了这一类Co-Business产品。共享经济在产权层面的特点便是让资源所有者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获取收入的租赁经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租赁交易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就想共享经济正在颠覆出行、住宿等传统行业一样,它最终也会颠覆传统的地产商业模式。
并且,这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安倍晋三在半年前便启动了“日本创业创新计划”,日本正在大搞联合办公和众创空间。一些日本的购物中心已经改成了联合办公:楼上是联合办公的空间,楼下五六层都是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平台。这是很有意思的日本式联合办公。英国首相最近也推出计划在英国推行创业创新计划,把英国的各个市政理事会管辖下的图书馆中经营不善的全部改造联合办公。所以说,联合办公这件事的风起云涌绝不仅仅是在硅谷或是中国,这是共享经济时代浪潮下的产物。
联合办公的20年
全球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的雏形C-Base于1995年出现在德国柏林,被称作“黑客空间”。当时,空间把很多德国的技术性企业——包括西门子、大众的外挂机构——集中在一个空间里面办公,主题都是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机构。C-Base可以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对联合办公的重要尝试。但当时的形态还很原始,直到2002年C-Base开始为大家提供免费WiFi,联合办公空间内开始有了服务,才又出现了一次突破。
到了2006年,硅谷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办公空间,就是The Hat Factory。这个从点子孵化器到联合办公的产物被认为是联合办公空间真正的发祥地。2007年是联合办公历史上重要的节点,维基百科真正把联合办公(Co-Working)这个词收录为词条。
2013年,全球范围内的联合办公风潮出现了。当时有11万人在联合办公空间里办公,全球联合办公空间上升到2500家,这2500家里面有24家来自于中国大陆,包括3W咖啡,车库咖啡等。
2015年,WeWork突然进入大家的视野。我也是在3月宣布创业,打造中国的WeWork。2015年7月,WeWork的估值达到100亿,而到今天的估值已经到150多亿美元,它在筹备上市,并并购一些企业,进入设计领域、教育领域、投资领域、公益领域等。WeWork正在计划进入中国,优客工场正在跟它在沟通。
马上办公,专业的办公室租赁平台,100%真实房源,专注服务中小企业创业起步、提供超高性价比,优惠真实的办公室出租服务,免费发布出租信息,让办公选址更轻松。更多创业相关资讯/活动
关注微信号:m3work
内容来源:网络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