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公:48个标签定义一位“居民”
从最初的舶来品,到如今在一二线城市遍地开花,联合办公模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共享经济”潮流下发展。众多品牌之中,如何独树一帜显得至关重要。梦想加创始人之一王晓鲁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实现极致、完美的联合办公体验,不仅依赖舒适的空间设计、人性化的运营体系,更主要的是依靠先进的科技智能驱动办公空间场景重构。
科技让办公焕然一新
日前,一场名为“办公情绪展”在位于北京751艺术空间的梦想加ACE空间举办。没错,办公室中有各种各样的“小情绪”,有时需要激发灵感,有时需要集体碰撞,还有时需要独处放空。但老派的办公室中没有释放这些情绪的地方,策展人之一王晓鲁说,“我们希望通过空间设计,让白领们在办公空间中移步换景,就能找到契合自己那一刻情绪的场所。”
王晓鲁说,每个联合办公空间大概三四千平方米,布局图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外区”的设计,这部分区域占总面积的27.5%。“联合办公的空间不仅是用来办公,更多是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娱乐的地方。外区包括移动工位、会议室、面试区、休闲区、健身区,甚至亲子乐园。”
比起情绪、环境这种柔软的东西,科技是联合办公让白领欲罢不能的硬菜。梦想加办公空间的每道门禁、每台打印机、咖啡机都有二维码,使用者通过手机、智能手表、自己的门卡甚至公交卡扫一下,设备就会对他开放。同时,在后台积累下相应的数据,这些数据倍加珍贵。“一千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我们只配备一位管理员,他负责解决人性化事件,其他的可以通过智能管理系统给每位‘居民’画像,进而得到解决。例如租客中的一位美女老板,我们给她添加48个标签,包括购物狂、咖啡爱好者、不断面试员工、妈妈等。对此,我们给她提供面试的场所、提供亲子活动的机会等。”
几家欢乐几家愁
去年随着狂热创业浪潮的风口,联合办公空间随之成为资本市场上关注的对象。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在联合办公领域一年间发展的数量已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总数。粗略统计,截至2016年初,中国联合办公空间数量已超2300家。然而,随着资本寒冬到来,创业热潮有所衰退,与创业紧密相关的众创空间的生存状况也出现微妙变化。
有媒体报道,经营13年的上海联合办公空间“艾可士”,因资金链断裂网点全部关闭;2月20日,深圳联合办公空间“地库”因入不敷出宣布倒闭;2月27日,青年联合办公空间“北京绿客屋”因与房东产生纠纷被砸毁;4月,深圳老牌联合办公空间“孔雀机构”因拖欠大房东租金被强拆。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城市的众创空间入住率不到50%。
与大部分联合办公模式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不同,王晓鲁表示,创业团队在梦想加空间占据的比例不到50%,另有一部分是成熟企业,还有一些是自由职业者,有些团队需要在总部之外分散办公,会选择联合办公空间。“目前在北京按照每人每月1800元收费,我们现在的平均入住率为85%、毛利率约为30%,上游的房地产开发商很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算过一笔细账,十几个人的公司选择联合办公,比他自己租办公室能节省30%的费用。联合办公是一种轻资产模式,我们的融资主要用于研发。”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