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台湾是如何做孵化器的?
双创”浪潮造就的狂欢使得国内孵化器数量激增,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之前国内孵化器数量不过1600多家,而去年一年全国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然而,量的变革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孵化器同质化、空心化现象严重,至今也没有完成自我升级和蜕变,商业模式模糊,盈利预期不济。
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在这里,孵化器被叫做育成中心,当年中国第一个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的缔造者们,就曾经深入考察过台湾育成中心的运作机制。台湾孵化器的特点十分鲜明:实验室转化的技术紧密结合市场、部分中心采取自负盈亏的公司化运营方式、基本都具有绩效评估机制、各类创新育成中心各司其职层次分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孵化器的经验也值得我国孵化器从业者多多借鉴。
源起仿效以色列
和大陆一样,孵化器在台湾也是舶来品。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还处于黄金时代的末期,很多产业技术和发明专利涌现,但苦于转化渠道匮乏。当时的台湾中小企业处赶赴以色列考察,收到了以色列孵化器的启发,回到台湾进行孵化器的筹备。1993年,台湾由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了创新育成概念。
当时,台湾将孵化器的英文Incubation Center叫做“创新育成中心”,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公用设备、商业服务与咨询、专业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降低成长风险,孕育新事业、新产品、新技术,增加创业和个人成功的机率及机会。
最开始,台湾孵化器主要由专业院校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1995年,台湾工研院成立了台湾第一家育成中心。这类育成中心由公办、私立大学运用现有的技术与设备创建,通过低廉的成本,现成的育成空间、设备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将高校的研究成果商业化,随后台大、交大也都相继仿效建立。
有人评价,台湾高校创新育成中心类似于糅合了大陆的孵化器和产业研究院,它对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似乎起着一个整合、统一输出的作用,同时也为各个初创的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的支持,可真的算是互惠互利。
除此之外,还有两类孵化器。一种是官方主导型,由政府出资获得土地及相关设备,提升土地增值空间及价值,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创造就业机会,例如南科育成中心;另一种是民资运营型,包括由财团法人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资源出资设立,例如工研院创业育成中心,金属工业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等,以及民间主导成立,以企业的形态经营,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例如明水创业育成中心,以及富士康现在着手在岛内建设的孵化器。
但总体而言,民间资本成立的孵化器还属于极少数,90%以上的孵化器都是政府和学校类的。这也导致台湾孵化器从业者比较羡慕目前国内民间资本蜂拥投资孵化器的热潮。
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5个方面:(1)提供场所和设备。(2)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促进科技研发机构开发合作。(3)提供营运咨询服务,规划专业训练。(4)提供信息支持。推荐各项专业顾问,帮助搜集产业、市场和技术信息等,促成企业经营的策略联盟,建立与地区性产业的互动关系。(5)提供行政支持。帮助新办企业设立登记,指导撰写营运计划书,负责管理与软、硬件维护等。
立法先行,保障后续政策的有效落实
为了鼓励和保障孵化器事业的蓬勃开展,做到有法可依,1996年,台湾政府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简称“中心要点”),旨在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与支持公、民营机构,包括各级政府,学术机构,技术研发机构等设立育成中心,利用其技术、人才、信息、设备等资源培育中小企业,帮助创业者或企业进行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中心要点”的法源依据是《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第四条、第六条和第十三条中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其形成的背景是经济部中小企业为配合政府推动台湾成为亚太制造研发中心所制定的对中小企业的辅导措施,之后发展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保障。
立法的目的是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分配及运用,鼓励和辅导公私机构包括各地方机构、学术机构、技术研发机构、公营事业及民营企业,利用现有资源,整合专业技术、人才、信息与实践经验,来培育和推动中小企业以及个人进行创业创新,从而带动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
台湾之后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措施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简称“条例”)的升华和衍生,以政府和机构为主导,中小企业为主体,通过法律的支配及实施,保障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贯彻实施,进而推动整个育成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
重点培育高科技产业,加速区域产业升级
台湾育成中心自创立之初就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为宗旨,重点培育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当时带动台湾地区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比如资讯电子、电脑网络技术、软硬件产品、生化科技、高级材料、精密机械等。
当然,除了对产业的培育和引导,台湾孵化器还推行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商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工作,由内部实现技术指导和业务流通。
技术指导是每一家台湾孵化器共同的服务项目,而且也是台湾孵化器最主要的功能。为了提升孵化器运营的品质,育成中心除了在人才端口提升高科技产业品质之外,还设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一方面是针对创新技术,入驻企业除了必备的技术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之外,创新技术和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雏形,以便通过育成中心的扶持和培育诞生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产品的市场属性、潜在经济效益、企业运营计划及后期战略、财务状况等攸关企业的成败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准入条件。
根据台湾经济部的统计,育成中心定位偏向于科技型产业的培育与技术创新,因此项目多为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产业,其中资讯电子占比最高,为28.53%,其他依次为,生物科技14.83%,机械电机13.44%,教育文化艺术5.74%,环境保护4.66%, 多媒体传播4.42%,材料原料4.05%,医疗产业 3.75%及民生工业3.67%。
高校牵头,推动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
与大陆自成体系的孵化器运营所不同的是,台湾孵化器的建设运营以高校为标杆,政府和机构为辅助,三位一体,共同推动推动产学研体系的建设,进而实现科学理论和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高校在台湾孵化器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贡献不少,第一,为育成中心提供土地和物业;第二,利用学校现有的科技成果和理论,协助中小企业创新和创业;第三,为育成中心供给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同时向中小企业输出人才资源;第四,通过育成中心的平台与服务,将最新的技术与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台湾孵化器非常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以政府为引导,充分利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现有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来完成高科技产业的培育目标和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任务,创造就业岗位同时促进地区发展,缓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有着“孵化器之父”之称的袁建中曾在大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80%的育成中心都是由学校创办和运营的,学校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自发优势,但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劣势明显,所以政府和机构的参与和介入是必要的,也是推动育成中心更好地成长壮大的积极力量。
政府除了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指引育成中心的发展之外,在土地和资金方面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研究机构所创设的育成中心的土地与建筑物主要来自中央政府。至于经费方面,除了固有投资之外,政府资助的比例相当高,据统计,育成中心的设立经费平均有66.5%来自政府,其他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私人投资。
政府积极完善服务,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虽然高校在育成中心的发展过程中独领风骚,但台湾孵化器的主导方还是政府,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台湾当局也是不遗余力,除了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之外,还特地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机构,保障中小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台湾自1992年起陆续成立县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办理企业训练、研讨、观摩、辅导转介、电话咨询及访问等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协调各政府部门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又于设置了“马上解决问题中心”专职受理中小企业各项咨询、陈情求助等,以及扮演政府与企业界间桥梁的角色的中小企业荣誉指导员制度。
无论何时何地,资金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台湾作为曾经亚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金融体系相对比较成熟、比较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发达,而且当地的信用合作社长期扎根基层并服务区域内中小企业,逾放比、备抵呆账率均大幅优于银行。诸如淡水信用合作社之类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社区,紧贴地皮,永远长不高而又充满活力,对于防止社区经济空洞化、扶持草根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台湾还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了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和中小企业银行“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体系,大幅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设立评估机制,提升育成中心的运营效率
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台湾孵化器自建设之初就面临估值难和盈利难的困境,为了有效研究育成中心所取得的成绩,台湾“经济部”建立了一整套评估机制,早期是由访视委员或专家学者进行主观评价,考虑到客观性和公平性,于2003年在评估体系中加入了量化指标。
第一项指标就是新增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数是成立育成中心的首要目标,也是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根据《2012年台湾中小企业白皮书》,1997年至2012年育成中心累计创造93200个就业岗位。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台湾当地经济增速放缓,育成中心的新增就业岗位也呈下降趋势。
其次是财税收益,创新育成中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企业自筹、物业租金、培训费用以及厂商回馈金等,而政府补助是主要收入来源,主要表现为经费补贴和税收优惠,数据显示,最高的2008年补助金额高达76亿新台币,之后逐年下滑,2012年时只有57亿新台币。
随后是孵化企业数,育成中心所创建的主要目的就是培育和孵化中小企业,同时机遇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以帮助和指导。数据显示自1997 年至今台湾省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其对创新产业的培育和中小企业的孵化都呈现出企稳态势。
台湾育成中心的确在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台湾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精准的立法保障、适宜的产业选择、高校的标杆作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等条件对台湾孵化器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尽管台湾经济发展随后遭遇很大困难,孵化器也因为民间投资不足渐显瓶颈,但台湾的孵化器发展经验和“小而美”的特点,对于目前国内初显泡沫化的孵化器热潮也有相当程度的启示意义。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