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工作让你陷入逃不出的死循环?(上)
正视差距是缩小差距的第一步。难就难在,即便发觉了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假若不利的境地使人难以逃离,又该怎样面对?具体到工作中,一些具有如下特点的工作可能会阻碍你的前途。
有位朋友在公共交通系统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将天空与大地连接起来——说简单点儿,他是一个在首都机场线讨生活的地铁司机。
他早在毕业之前就在地铁实习了,而毕业以后也一直留在地铁。他工作勤奋,踏实热情,是一名很不赖的员工。但是,随着年纪增大,这位老司机开始产生担忧——虽然帝都地铁票价经了一次大幅度抬升,地铁的效益也没怎么见长,更何况地铁是个很难有爆发性增长的行业,遑论增长了也跟基层员工关系不大。
意料到这一问题的老司机,发觉自己在地铁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性:凭借着不高且上升缓慢的工资「混」过一辈子,或者想办法做个小领导,然后混过一辈子。至于跻身管理层的一员,对于他这样的平民而言,不太可能。
然而,他左思右想,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且不说有没有提高收入的机会,在钱以外的很多方面,地铁都令他不满意。他虽然习惯了,却万不敢夸口说地铁的工作环境「好」。而身边的同事,也都在这一制度化、官僚化的行业中变得精明而又死板,这令他感到无趣。最关键是,他从来也没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过这一行业,又怎么愿意再交几十年给它?
因此,痛定思痛的他,决定给自己创造一个离开地铁的机会。
但他真的开始实行以后,却发现太难了。
你为什么要离开?
一些工作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
也许收入不高,但却稳定。全球市场动荡了,行业面临剧变了,对面公司都走人了,看看咱们单位,嘿,没受影响。
也许没什么理想,但毕竟正当活计。在这儿上班,不是卖淫贩毒,不是邪教传销,不是兼职不是临时工,更别提什么创业者了……
也许工作方式不很常规,但至少习惯了就好。三班倒?上二歇一?一开始挺恼的,久而久之无非是换一种活法。有时候别人上班你休息,想想多少有点儿暗爽——出去玩儿不用排队呀!
总之,对于工作环境、工作质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喜欢弹性工作,有人觉得按计划进行更稳妥。有人觉得打卡制度是万恶的,有人就烦不打卡的同事天天好吃懒做。有人对加班深恶痛疾,有人就喜欢在加班的时候挑战自己……强行分出个高下,也许并不现实。
但在客观上,工作又绝对有好坏之分。虽然总有人嘲弄(主要是自嘲)「码农」「金融民工」,但脑力劳动、坐办公室的职业,在许多方面比如安全、健康、前景上,还是要比真的「搬砖」强一些。总有人强调技术工人做一天有多高的收入,这属于典型的不深入群众——技术工人一年四季能稳定找到活儿干,就跟投行每个月都能运营公司上市一样,这在普遍上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在收入方面,多数工作只能让一个家庭维持在「小康状态」,而进入中产甚至富裕阶层,是绝大多数工作都不能提供的待遇。但人人都希望赚到更多的钱——至少在心里希望,也就有了老话「人往高处走」。
但是,并不是多数人都能走到高处的。在基层岗位度过一生,是许多人到了 30 岁以后就逐渐认同的宿命。由此,改换行业,或至少改换公司,才成了更多人「往高处走」的不二法门。
总有一些深坑,让你爬不出去
但不是谁想跳槽都可以的。
在一些接触新事物较多、认识人较多的工作中,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勾搭,往往可以实现跨岗位甚至跨行业的变动。在没那么「外向型」、但能踏踏实实积累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中,一个人从新手成长为大牛,也可以跳槽去别家谋求更多机会。
但遗憾的是,这世界上总有一些工作,是既不外向型,又缺乏「底蕴」的。这种说法不好听,但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充其量是底层人民用来抚慰自己的毒鸡汤——另一些人就不这么说了,比如心高气傲的文人就能拽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自我陶醉。后者虽是狭隘的,前者也并未理性到哪儿去。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