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很多干货,为什么还是做不好品牌营销
“学习”是一个美好的词儿,它意味着进取、成长和收获。对市场营销人而言,学习更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随着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各种名目的“大咖”“干货”“秘籍”“真经”……等等微课和线下培训越来越普遍。微信等新媒体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每天都有数不尽的信息供我们选择学习。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懂了”很多道理、记了很多案例后,现实中却往往仍然迷惘于眼前的事儿。
即使学的是最干的干货,往往也难以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听过很多课,学过很多案例,但最后,“干货”往往还是人家的,自己还是“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会如此?
也许是你对自身的基因背景、学习对象(视角)、学习态度、学习目的还不清晰的缘故。本文就尝试从6个维度分析一下,算是“抛砖引玉”。
1、学不来的“文化基因”背景
每一个品牌、每一场营销的成功,都离不开相关的背景。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品牌,都必然会有自己的案例和经验,这些构成了它们的立身的哲学和成长的催化剂。但关键的是,人家的经验,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你学到了经验,但是没有一样的基因,也很难发挥作用。
比如小米手机的“极致、口碑、快”7字诀和“参与感”营销方法,有多少人、多少企业曾经研究和学习,但即使是手机行业,也至今没有第二家能够学以致用的。
其他行业,如果经营高层没有营没有把“参与感”营销上升到企业和品牌战略,只学技巧,一定没有意义。
海尔曾经以OEC管理闻名,也有很多企业前往学习。张瑞敏却说,即使把企业所有的管理制度和文件给到对方,也没有人能学会和应用。
为什么?因为表面的东西可以学,但“软”的文化却是无法学到和模仿的。所以,关键的是你如何找到能与你的企业文化基因类似的“标杆”,这样才利于事半功倍。
其实,海尔在管理和战略方面,就曾经以日本松下和美国通用电气为学习榜样, 结果证明很成功。再比如,杜蕾斯的幽默,是根植于其品牌所在品类的,其它行业,很难移植和复制。即使同行,也不见得把同样的幽默调性作为策略。
2、小品牌,不要盲目学大品牌
人们常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
向高手学习,向“标杆”学习,没有错。但关键是你学到的价值是什么。
打个比喻。如果一个小学生、初中生要向一个大学生学习“干货”,你觉得有必要么?你觉得会有收获么?同理,一个小企业,也不要盲目向大企业学习。因为大企业、大品牌的经验,对小企业、小品牌而言,往往价值不大。
大企业、大品牌,是商业世界的明星,它们往往以行业领先者身份和姿态发表话语和行动,甚至不必刻意造势,其一举一动,都“天然”地会成为媒体和世人的关注焦点。
这些品牌发起的大手笔活动,即使有“创意”,你也很难分辨,究竟是创意还是品牌自身的影响力、品牌资源支持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小企业、小品牌,没有那么大的“势能”吸引天然的关注,本身资源也很有限,大品牌的营销招数,学得再多也很难用到和用好。
相反,小企业、小品牌,更应该向与自己处于类似阶段、但高速增长的企业和品牌学习。尤其是选择与自己在行业领域相近,或营销方法接近的学习对象。
3、学同行,不如学习外行
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乔布斯也说过:拙工抄,巧匠盗。
向同行学习,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不是吗?
是,也不是。
关键要理解向同行学习的本质含义。市场营销,最关键的事儿有三件:了解自己、理解顾客、认清对手。模仿与“克隆”对手,都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这样做你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套路和风格,没有“超越”。
齐白石能成为一代宗师,在于“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宋代诗人陆游有名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但这也会造成眼界和认知的局限。
现实中,很多企业不仅只局限于向同行学习,甚至在人才的引进上,也总是强调“XX行业XX年工作经验”。这种用人观是狭隘的。
比如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所有行业营销在原则、原理上完全可以通用的,只是如何具体结合行业自身罢了。
适当引入一个“外行”,一条“鲶鱼”,也许就会使得企业或部门思维上原本的一潭死水,变成“活水”。
乔布斯就很少向“同行”学习,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创新和差异,是无法学来的,但可以通过“借用”与“连结”实现。所以他不是不学习,而是向禅修、书法学习,向保时捷、博朗等品牌产品学习,学习目的是获得灵感启发和设计思想。
4、“灵感”的背后,是努力
作家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很多看似非常成功的“创新”,往往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不是一刹那的灵感,而是或者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失败、总结的“结晶”;或者是经过漫长的思索酝酿过程。
创意和创新,是很难学来的,但却是可以经由努力得到的。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一项重大的创举,但其背后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却常常被人忽略。
为了打造独一无二的Apple Store店铺,乔布斯对很多零售店开展考察,对比它们的优劣,借鉴它们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经验,并在苹果附近建设了一间模拟商店。到2001年5月第一间零售店开张,他们已经准备了近两年。
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田进,在《设计品牌》一书中谈到,他设计一个LOGO,通常要从2000个设计方案中优选出最理想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学习的除了技巧、方法外,还要学习成功者和成功案例背后的“态度”。
5、“超越”,才是真正的学习
为什么市场竞争无论在产品层面、营销层面、形象层面,都存在大量的雷同、同质化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和品牌,习惯于惯性思维和行为,贪图眼前的安逸,惧怕失败,不敢于冒风险,不愿更多思考未来。
营销最核心的差异化和创新,就是要做到过去、当下、未来与自己、与别人都不同。盲目模仿别人,或者顽固坚持惯性思维,就会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
商业上,所有值得学习的经验和事物,当你开始学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了。你学会了人家招数的时候,这个招数早已经不新鲜了,已经“失灵”了。
毕加索说——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剽窃。他被称为艺术天才中的天才,其作品,灵感大多都是从前辈的画得来,然后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超越前辈的作品。所以,他朋友是不喜欢他的,因为他一旦看了人家的画,回去后化为自己的作品,超越朋友,让朋友觉得尴尬。
6、学习,为了做更优秀的自己
邯郸学步,最后竟然忘记了正常该如何走路。东施效颦,最后竟忘记了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这都是学习要避免的“误区”。
近代中国思想家们提出“洋为中用”“中体西用”思想,就已经意识到学习上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值得学习的案例、经验和理论,都是为了将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技巧打磨得更加出色。
每个品牌,都是有自己的属性和特色,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做自己。所以,要抱着研究精神学习,而不是单纯模仿(山寨)。
战争的策略,从来不会有“模仿战”,只会有:侧翼战、游击战、防御战、进攻战。战场上,研究了解敌人和敌情,进而发现敌人弱点和弱势,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或创造自身优势,发起符合自身和环境情势的行动,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敌人好榜样”。
商业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针对顾客心智的争夺战。你需要做的,不是学习对手,而是经由研究对手和顾客,明确自身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行动,努力做到与众不同。
小编的话
学习,是必须的。如何避免盲目的学习,且过目(过耳)即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找到合适的学习对象,才能事半功倍。
骄傲的乔布斯都可以“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是不可以的。拙工抄,巧匠盗。抱着“模仿”的态度学习,是不可取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案例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了解执行和运作的事实,而是看到现象背后的思考逻辑,关注案例诞生的基因背景。
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习别人努力的态度。学习可以是为了战胜别人,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超越自我。
时间有限,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不要被教条所惑,盲从教条等于活在别人的思考中;不要让他人的噪音压过自己的心声。——乔布斯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