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就要落幕。

  这个月对于90后创业者路鸣(化名)来说意味着创业终结,资金链断裂,团队工资发不出,业务无法进行下去,从今年初到现在,他的公司只活了不到11个月。

  对于看中医创始人罗峰来说,在经历过短暂的“夏天“后及时调整团队和收缩,最近几个月旗下业务数字开始变得好看起来,12月对他来说是“这一年熬过来了”,“活下来了”。

  同样是12月的一天,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意气风发的站在华兴资本北京办公室的发布会现场,这一天对他和他所创办的乐刻来说都是一个大日子,创业20个月,乐刻获得了超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并且确定下一阶段要在全国开出5000+智能健身房的目标。熬到这一天并不容易,他和他的团队自愿长期超负荷工作,而核心团队包括他本人的月薪只有2500元。

  相比那些受一直在受追捧和赞誉又经历惨败的融资项目,上述的创业者更像是资本寒冬经历过后的一个缩影。

  一些人还活着,不再空谈创业的理想,更多考虑挣钱的生意,一些人进入了新的战场,一些人仍然在坚守和等待,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结局。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和信仰,活下去,才有迎来曙光的机会。

  也许多年后还会有人记得这一波创投圈的疯狂,而他们的故事,是像是2016年潮起潮落的一个缩影。

  大学生创业 从炙热到寒冬

  “90后”创业者路鸣赶上了最后一拨大学生创业的末班车。去年4月,还没毕业的路鸣拿着印有自己名字和创始人的名片时,“孵化器”、“O2O”都还是时髦词汇。在学校的校招听了一家电商合伙人的讲座后,路鸣觉得必须要去创业。“当时是做面向校园的社交产品,主打直播,我们有很多高校的校花校草资源。”路鸣尽管接受了我的采访,但并不希望我实名他和他的公司名,“因为以后还想在这个圈子混下去。”

  之后几个月,这盒名片陪路鸣走遍了全北京各种各样的路演活动,每到活动现场,路鸣就把名片上的电话都存到手机里,并且一定要加微信,接着群发商业计划书(BP)。“微信和手机沟通的效率比邮箱高,不然没人理你。“在这种努力下,终于在2015年年末,得到了一家投资机构的认可,愿意给他们团队投200万元。不过,第一批只给100万,剩下100万,必须要求路鸣的公司实现一个阶段性的数据才可以投入。

  即便是这样路鸣也非常高兴,尽管路鸣以前在大学曾经有过做小生意的经验,但终究是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

  在“双创”的大潮之下,创业者蜂拥而入,各类众创空间超过4000家。路鸣在这样的情况下,入驻了一家北京的孵化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从招人到找办公室,路鸣都没有花费太多时间,“那时候身上仿佛自带光环,很多应届毕业生听说我们拿到了投资,都跟风而来。”路鸣还是比较冷静的在技术以及产品运营等不擅长的领域,招来了一些有过工作经验的人。

  最初的日子,就像是打鸡血的状态,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也无所谓。“整天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快速达到投资人要求的数字,这样才能拿到接下来的钱。“按照路鸣的规划,最快到6月份,就可以达到投资人要求的数据。”

  借助今年的直播以及网红盛行的东风,路鸣的团队成功了在预计时间内完成了投资人要求的数据。距离投资人要求的日子不过两天,路鸣生日还邀请团队成员打搓了一顿,想着下一周投资人钱到账,就给大家涨点工资,可第二天投资人却给了他致命一击。

  “他们告诉我,因为现在资本环境不好,所以钱暂时不能投我们了。“路鸣在知道这一消息时只觉得头昏眼花,“懵逼”的感觉。

  从炙热到寒冬,只需要一瞬间而已。但路鸣毕竟只是一个创投圈的新人,他对记者坦然,前面为了实现数据拿到下一笔钱,确实做了很多不理性的举动。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倒卖项目和资源,透支信用卡,求助他的天使投资人(他父亲),追讨供应商尾款,甚至不得已降薪和缩减团队规模。到10月末的时候,他意识到,公司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路鸣不知道的是,寒冬来临之际,大学生团队是所有投资人第一个甩掉的包袱。杨光(化名)在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任职投资总监,他所在的基金在今年已经停止了对大学生团队的投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回归理性”变成了 VC 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当然,这并非是指当时的投资决策就是“非理性”的。

  去年,杨光所在的基金投资了不少大学生团队的创业公司,他曾对这些项目抱有很多期待,尽管彼时资本寒冬论甚嚣尘上,但他相信这些大学生们依然有可取之处。“这些大学生团队在当时确实有一波很快的增长,但我们现在回过头看,这种增长不是正常的,是种虚假的繁荣。”杨光说,“这种繁荣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好,实际上现在这些公司活的都不怎么样。”

  至少从杨光的角度看,即便在最疯狂的那段时期,资本也会对创业公司怀揣最大限度的理智。但在那样的环境下,投资行为会被赋予更多意义——相当数量的投资行为背后有各自的公关目的。

  “这本质上是种利益权衡,我投你几十万几百万,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回报。”杨光说,“这种回报不光是投资回报,90 后、大学生都是吸引眼球的东西,媒体追逐的、政府喜欢的,VC 就跟着做,实际上是为品牌造势,这也是回报。”

  风口已经过去了 活下去比较重要

  进入下半场,幸存者们在持续的寒流面前,亦履步维艰。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O2O死亡潮,大家有目共睹。盈利模式不清、同质化严重、资金链断裂(烧钱补贴)等字眼,被媒体加粗标红,称为三大死穴。而如今,泡沫破裂的O2O几乎已成创业者不愿意再提的概念。

  7月,O2O社区电商爱鲜蜂被曝大面积裁员,“从1100人劝退至700人”,比例近40%。它并非个例。以美团点评为首,多家公司开始优化团队、削减业务,节约成本。如,本来生活下线其O2O业务“本来便利”、天天果园大面积关闭线下门店。青年菜君则因为资本跳票走到了倒闭边缘,垂死挣扎。

  不久前,爱鲜蜂宣布获得美团点评入股,业内解读为O2O企业开始抱团取暖。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经济发展高频词中,已经几乎看不到“O2O”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直播、共享单车等新名词。

  

  “风口已经过去了。”同样在去年,因为同时占领O2O和移动医疗两个风口而成功拿到5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的罗峰坦言,今年一年,对于创业者来说十分难熬,但把业务做成一个生意,继续生存下去,我们的团队还是很擅长的,“好在这一年熬过来了。”

  在刚刚拿到融资的前两个月,罗峰也有过短暂的兴奋,在他看来那是“当时觉得百废待兴,觉得看中医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市场很快就给我泼了冷水。因为看中医有线下门店,我们所尝试的事情,门诊很快反馈我们说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于是,罗峰的团队及时调整和收缩,砍掉了一些投入过大的业务,只聚焦在做线上问答、电商以及线下门诊服务、抓药以及上门诊疗(2B)等几块业务。“寒冬其实就用来优胜劣汰的,把那些没有本领过冬的人都淘汰出局,甚至变成肥料,有生存能力的人留下,才能加入下半场的竞争。”

  “你绝对不能只靠资本的钱活着,烧钱获得用户的逻辑只适用于资本盛世。“据罗峰介绍,尽管现在看中医的用户数量在几十万级别,但每个月的流水和利润已经可以让整个团队正常运转起来,“风口已经过去,能活下去才重要。”

  坚持20个月后看到的美丽彩虹

  12月20日上午,韩伟站在华兴资本北京办公室的发布会现场,宣布创业20个月的乐刻获得超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以及要在未来18各月在全国开1000家、三年开到5000家智能健身房的计划。

  要知道,乐刻成立于去年4月份,推出24小时智能健身房的时候,很多人曾质疑这种模式过重,很难快速起量。

  

  然而截至目前,乐刻运动已经在杭州、北京、上海、南京、济南5座城市开办了130家健身房,拥有近3200名健身教练。

  耐人寻味的是,在面向健身人群的创业和投资大多走向了线上。从2014年迄今,运动健身类的APP广受资本追捧。其中Keep已经完成了共计三轮、总额达5000万美元的融资,而FitTime、乐动力、咕咚、悦跑圈、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等也都已经融到了B轮。

  “这是健身的线下环节,从场地的运营、教练团队的培训和管理,都是整个过程中最脏最累的活儿。”韩伟说。按照业内人士的描述,健身房基本就是个所有关联方都不满意的产业:场地不赚钱,教练受盘剥严重,而消费者又嫌贵。这也是为什么从开出第一家店到现在,乐刻始终颇受质疑:凭什么它能运转起来?它是不是又一个靠烧钱生存的互联网概念?

  资本缺相当看来这样投入较大的项目,并称之为“新实体经济”。“2005年6月份,我第一次接触到乐刻时,也觉得这种模式挺不同的。”IDG资本副总裁楼军说,当时乐刻在杭州的第一家门店才运营了两三个月,“但竟然会员已经爆了”,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会员。截止目前,乐刻公开的日客流量数据为每天380人左右,远高于行业水平。

  韩伟表示,乐刻单店的客流量可以达到280人,相当于传统两三千平米健身房的150%,按单店的财务模型计算,乐刻是少数能做到盈利的健身房之一。

  会员费便宜却可以实现盈利。在韩伟看来,这是源于乐刻是一家数据公司。乐刻作为平台的作用,是对场地、教练、课程和消费者诉求进行分析,并对接需求和供给。

  截止目前,乐刻在全国已经有近130家店。收入结构较之早期也有所丰富,“除了会员卡之外,还开拓了私教课、瑜伽等等”。而韩伟透露,线下部分只是其收入中的一块,包括线上社区运营、管理软件、直播以及电商的收入,未来会是其重要的增长来源。

  手握此次融资的1个多亿,乐刻下一步将在全国开出5000家门店。“到时候,乐刻就能响应1亿人的健身需求。”韩伟说。

  成败与否,它都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如果说资本盛世下的创业还有运气成分在的话,那么资本寒冬下创业者的坚守则显得格外不容易。前不久的“WISE独角兽大会“,36氪邀请到场的30多位独角兽企业CEO共同发布《创业者宣言》,呼吁创业者不畏资本寒冬,“保持战斗,继续前行”。包括柳传志、王石、李开复、冯仑、古永锵、张旭豪、杨浩涌、张颖、朱啸虎、李丰等知名企业家、创业者及投资人都在现场见证这一宣言。36氪在《宣言》中表示,“今天只是昨天的明天,从历史角度回顾,很多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市场冷清、处于低谷时的资本时代”。因此,真正的创业者依旧坚持,“低谷只会甩掉那些对未来感到恐惧的投机分子”。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可谓悲喜交错,但正如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所言:“真正的创业,远比一个没有规则的足球赛惨烈,血雨腥风。但它仍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延伸阅读:死在2016的明星创业公司

  蜜淘网

  死亡时间:2016年4月。

  模式:海淘品牌限时特卖。2014年B轮3000万美元融资后蜜淘网开始砸钱猛刷广告,在多个领域发起价格战。而在去年下半年资本寒冬开始,却显得后劲不足,最终资金链断裂。

  博湃养车

  死亡时间:2016年4月5日,博湃养车微信公众号发文正式宣布破产倒闭。

  模式:高端汽车O2O保养服务平台。2015年3月获得1800万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6亿美元。资本加持下,博湃养车的扩张堪称疯狂,采取了极端激进的补贴战略。用补贴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再延伸至产业链的其他部分。但这样的模式没有利润,后续杀入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项目,但客户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几。

  神奇百货

  死亡时间:2016年7月,停止售货

  模式:神奇百货做的主要是“代购”,因为用户下单后神奇百货是通过淘宝将商品拍下发货给用户。而这个模式却声称估值达6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