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如何找人、用人? 十五年前,在君联资本CEO CLUB第一次活动上,时任金山总经理的雷军分享了他的体会与感悟(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雷军

金山的发展历程

  金山从1988年开始涉足软件行业,在91年、92年就比较成功了,当时WPS风靡全国,在办公软件这个市场上成为了霸主,在1994年达到金山事业的第一个顶峰,微软进入中国市场以后,OfficeWPS构成了致命的打击,同时盗版也使金山的收入锐减。金山从1995年开始走向衰落,到1996年跌入最低谷,我们的人基本上都跑光了,当时只有几个人呢?27个人!从1997年开始,我们逐渐从低谷开始往上爬,经过了五年的时间,现在大概有三百二三十人的规模。

找人,下多大功夫有多大回报

 

  早期我、求伯君都是程序员,产品刚开始是把握了用户的需求,所以很快就成功了。成功以后,其实我们没有下太大的功夫再去跟踪市场、再去了解客户需求,就跟市场有点脱节,整个是在研究的角度上来做产品。所以如何补上市场这一课,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技术型的管理者。

 

  今天大家都夸我们市场能力不错,实际上我要跟大家交个底,五年前我们是完全不懂做市场。1995年,我们理解的市场工作是什么呢?我们把做出的产品交给了广告公司,他们设计一个广告,然后把所有相关杂志的封面、封皮全定下来,两个月就搞定了,花了150万的广告费,再在方正二楼租了个会议室,请了十个记者发了十篇文章,我们认为市场工作就全部结束了。这就是我们当时做市场的一种方式!

 

  后来我们认识到,这种方式不行,我们必须要请一个优秀的市场人员来逐步补上我们的短板。但1996年金山正处在低谷,我们的条件极为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请一个市场人员的的确确是一个大难题。我这里写了三十次顾茅庐,这个意思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为了说服一个“牛人”,我大概到他家去了三十次左右。那是1996年的事了,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当时他家住在农大那一块,晚上十点多钟下了班,我骑自行车从公司到他家,大概有十几公里。北京的冬天,晚上很冷,刮东风,我骑着自行车都被风刮得摔到在地上了,就这样我到他家差不多去了三十趟,然后他答应来金山。当然他在金山工作的时间也不长,大概半年左右,但是这个短暂的过程使我们了解了一个产品前后运作的流程,然后逐渐的我们正儿八经开始琢磨。第一个琢磨的就是我,每天早晨站店面,从九点站到下午人家下班,大概站了30天。站店面使我对用户体验、对用户那种感受的把握,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我今天觉得站在客户角度看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有了这种思想方法,市场其实不难,市场就是怎么说服自己嘛。因为你已经非常了解客户了,所以你用什么手段、什么方式说服了自己,就能让客户接受你的产品。

 

  第二个问题是,能干的人都跑光了,公司也没多少钱,大家都觉得金山这回死定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基本都没有,甚至有一次我还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找人?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非常没有信心,但我很自信,我和大家说,我们只要找50个人,而北京有一千多万人,只要下功夫一定能找得到!我用了一个很笨的方法,到处请教,你认为谁最棒?问了一圈下来,有了个二十人的名单,我就请名单上每一个人去吃饭,差不多每个人吃了三顿饭,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说服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现在也都离开金山了,我今天也挺感谢他们,当时他们能够接受三四千块钱的薪酬到金山来,很不容易。

 

  我经常听到大家抱怨找不到人,以我的体会来看,那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够大。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把找人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像我们每年11月,大概会有10万到20万的预算在各个大学做金山公司的推介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做的非常细,比如说我们去南开、去天大这些大学,一般会去1015个人,我们一进去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宿舍里去问,你们这个年级谁最牛,一定要去那个最牛的宿舍去跟他们侃侃大山,送他们礼物,请他们吃饭,跟他们交流想法,然后再办一场讲座,来介绍金山是怎么看待我们今天这个事业的,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发展的,然后再请我们一些做得很优秀的同志现身说法,而在这之前,几乎是把金山的介绍和报告的内容发到了每一个宿舍,在食堂、在每个地方拉条幅。有时甚至从大二就开始跟踪,了解哪些人是有潜力的。这样的话,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往往支付的薪酬不具有竞争力,比如我们付的薪酬大概只有华为的1/2,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

 

  小企业,尤其是在逆境时,找人确实非常烦恼,我的看法是,你下多大的功夫有多大的回报,如果找不到人,首先应该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时间表里面占了多大比重。

雷军

用人,要懂得包容

 

  找到人以后,就发现一个新的问题,企业在发展,你追求的目标比你现在的能力总是要高一些,你会发现,很多岗位的人都不合适,同时又付不起很高的价钱来请人,只好小马拉大车。

 

  我本人最开始是做技术的,转换成管理者的过程之中,我自己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学会宽容。这个小马一看上去就不合适,你要容忍他现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东西,然后告诉他怎么样才能够够,再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他提升能力。在创业型的企业里面,找问题实在是太容易了。那么反过来呢?是不是能够一眼就看到这个小企业身上,或者这个人的身上的优点?小马能够拉大车,我觉得核心就是宽容,要拿放大镜看他的优点。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负责营销的副总,1997年年初加入金山的,他当了六年的中学老师,然后做了两年的保健品销售,看了我们贴在中关村一个店门口的招聘广告来应聘,多少钱来的呢?一千块人民币!第一年做一个普通的市场人,第二年做产品经理,第三年做我们市场部的副总经理,第四年做到我们市场部总经理,第五年做到副总裁。我觉得每一年他的能力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当然光看到这个人有学习能力还不够,关键还得给他足够的培训和方向指导,一步一步能让他提升能力去适应。

 

  另外,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眼睛里要揉得进沙子,这一点,我自己的体会特别深刻。技术人员尤其是编程人员,我们都是数字信号,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对,要么是错,很少能理解0.80.9的感觉是什么。比如说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第一反应就是一定得把它捡起来,否则心里会觉得非常非常难受,但是在管理公司的时候,我发现地上有垃圾或者什么地方不整洁,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尤其在一个刚开始的企业里。要是整天管这样的事情的话,你的企业根本就不能往前走,所以我就提醒自己,容忍很重要,这些事情你是需要管的,但现在可能没有必要管,可以过一段时间一步一步来收拾。所以眼睛里要揉得进沙子,要能够容忍。眼睛里揉沙子还有一层意思,眼睛里进沙子非常的不舒服,你会永远记得住。不是今天不改、明天不改,就永远不需要改,它是一定要改的,只不过是什么时候改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可以分成几个角度,第一个看公司内部,第二个看公司外部,第三个 是看自己,第四个是看别人。看公司内部的时候,在初创阶段,其实每一个人都不够自信,而且看到的问题特别多,散发的悲观情绪也比较多,这时候拿放大镜看优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步逐步有成就感。当然我不是说容忍缺点,而是说在初期的时候要放大优点。看公司外部来说的话,我参加过很多国外考察团,一个团里的人经常说的是这个公司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我说我们去参观,能不能拿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最多的东西,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吧。

诚信是合作的基础

 

在创业的过程中,合作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和老板、和合作伙伴。我这里谈三点体会。第一,利益上要着眼长期发展、着眼公司的未来。比如说股权分配,其实公司很小的时候,股权价值有限,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如果当时特别计较,大家关系可能就会闹崩,而如果退一步想一想,公司大了以后整个基数大了,哪怕你占1%也挺大的。第二个是相互包容,要承认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候或者是不同的岗位上都有他独特的价值。第三点,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做事绝对要让合作伙伴放心,绝对不能够占公司的小便宜。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和管理者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在早期的时候,他很容易有这样的理解:我把我自己卖给公司了,那公司也应该是我的。比如说我个人想去海南玩一趟,是否属休假?是否应该从公司报销?这样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创业者都会碰到。在这点上,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只要分不清楚,就一定算自己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你请个朋友吃饭,你说跟这个朋友未来可能有合作,因为往往中国的合作都是从朋友最先开始的,这时候这笔费用算个人的还是算公司的?我当时给自己定的原则,就算个人的!因为这样的话你绝对可以取信于你的合作伙伴和你的股东,而如果你不这样要求自己,你没有这样的诚信度,做事业的时候就很难和他们合作十年以上。

 

所以总结下来, 我觉得办企业是一个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事情需要考虑,但为什么我还能十年如一日这样干呢,主要还是打内心深处喜欢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