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发布了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提到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通报称,“即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还进一步要求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

  其实对于明星被要求“限薪”、“降片酬”的新闻,大家都已不太陌生。早在2006年8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便通过了《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自律公约》,向明星高片酬发出宣战;2008年、2014年,广电总局也被曝将颁布“明星限薪令”;今年年初,也有因广电总局设每集薪酬上限,孙俪《芈月传》片酬由原来的每集85万减为50万的消息。只是这次广电总局在通报中将遏制天价片酬明确落到字面上,让这传了好多年的消息有了一丝实感。

  那么,此番广电总局的动作后,明星的天价片酬真能降吗?

  高到离谱的片酬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虽然这张图并未涵盖全部的当红电视剧演员,但是这动辄几千万的片酬还是让我们对于“天价”片酬的实际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业内人士证实,虽然表中有个别明星的片酬属于虚报,但其中大部分明星的片酬数额与实际情况相差无几,并且还有部分明星现在的片酬已经超过了表中标注的价格。图中几个90后当红小生出道不足五年,片酬便近一个亿。近两年在电视剧方面有亮眼表现的赵丽颖,片酬也从拍《新还珠格格》时的5000元一集涨到如今的60万一集。而8月23日刚刚在京开机的《如懿传》,主演霍建华和周迅二人的片酬更是合计高达1.5亿。

  

  据小编查阅资料了解,目前一线明星的片酬至少在几千万元,二线明星的片酬在几百万元到一千万元上下,目前国内有些明星的税后实际片酬甚至高过好莱坞一线明星。而明星演员的片酬大多占到制作成本50%-70%,最高的达80%。这个占比数据放到韩国和好莱坞的环境下,通常只是20%—30%。

  片酬不仅高,而且还是“税后”的。横店影视制作公司董事长刘志江受访时曾透露一个令人惊讶的内幕:国内演员拿片酬,要投资方替他交税。据介绍,如果片酬是200万的话,个人所得税要交到40%以上,加起来投资方支出接近300万。“中国的艺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艺人,片酬不仅一年一变,而且在双方合同中,很多艺人要求的都是税后片酬,税让制片公司出。结果演技还那么烂,这样的烂明星也就在中国才诞生。”

  除了谈好的片酬外,现在更有一种趋势是,明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入股分红,有的甚至曾经是“收视率对赌”的参与方。这样他们能从剧集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导演冯小刚等多位业内知名人士曾指出,与全球同业相比,这是一种超常规现象,会把制作公司的艺术创作引向“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

  谁定的高价?

  投资方“唯明星论”

  我国电视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目前每年投拍电视剧近两万集,但最终能在电视台播出的勉强过半,其余的数千集则根本进入不到播出渠道。而能播出的一半里又只有50%能够盈利,其中只有少数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从整个行业生态看,依然是高风险行业,80%的投资面临亏损。

  根据行业抽样分析,2014年电视剧总投资约189.6亿元,其中制作完成并取得发行许可的剧目投资及推广费用约145.9亿元。同时,2014年电视剧行业的版权收益约为174.8亿元。收益与整体投资额相比,呈亏损格局,亏损额度达到14.8亿元。

  行业风险高,投资需谨慎。能够保证播出乃至走红的最容易判断和控制的要素,便是明星阵容。为了在短期内收回成本、获得收益,投资方便把注意力放到自带粉丝效应的当红演员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经纪人直言制片方会“不择手段”地哄抢演员,往往会主动把演员片酬的预算提高到三分之二。

  金牌制片人黄澜认为天价片酬无可厚非,“所谓的天价,其实是观众的强烈需求,有了需求才有市场供给,之所以版权价格会上涨,是因为创作的核心资源也在涨价。而且,只有好的剧才会卖得贵,但是可以给平台带来价值。”

  购片方“不差钱”助涨片酬

  电视剧的买方——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也在各自的行业生态下为明星天价片酬的实现起到助推作用。

  通常而言,电视台选片人员在购买剧集时要考虑其演员阵容、故事吸引力以及制作班底等因素。但是买片成功的唯一标准,即播出后的收视率。

  2015年1月,为了消化更多库存电视剧,化解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扩大市场容量,广电总局开始实行“一剧两星”政策(一部剧只能同时在两个卫视播出)。政策实行后,2015年晚间黄金档电视剧容载量约为25609集,较2014年的34289集播出量下降了25.31%,平均每家频道减少约6部电视剧的播出量。

  不难看出,这项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与初衷背离,适得其反,反而使电视台的购片行为更加极端化,加剧了好剧的购买竞争热度。由于席位有限,“一线卫视有钱就拼命抢大剧、争收视。”一位不愿具名的电视台工作人员无奈感叹。在这种现实环境下,电视台购剧越来越“谨慎”。以收视率为导向,电视台购片时更倾向于选择有明星阵容加持的电视剧集。

  除了电视台购片人员的“明星情结”,视频网站更是明星阵容剧集的“毒唯”(粉丝圈用语,此处可理解为“非明星阵容不可”)。

  随着多年发展,网络播出平台日趋成熟,电视剧播出开始向线上转移。

  制片人唐丽君受访时称,“2014年,观众在手机端和电脑端看剧的比例达到5:5,到了2015年则是7:3,到了年末,《芈月传》播出时这个比例达到9:1。”

  

  观众收看习惯的转变为视频网站的崛起提供重要基础,几大视频网站依靠观众付费以及出售广告,大都“不差钱”。购买电视剧的版权费也屡创新高。比如最近的《如懿传》共90集,腾讯视频以单集900万的高价买入版权。为了吸引流量,他们更重视明星效应。

  签约多位一线演员的某经纪公司老板表示,“视频网站很多时候根本不重视影视项目的剧本、制作和定位,只关注明星阵容,如果有某当红明星参与的剧目,就提高购剧价格,这样一来,片酬自然被提高”。

  具有收视号召力的演员从来都是稀缺资源,当面对电视台、视频网站等多种市场争抢时,自然处于优势地位,身价高涨便不难理解了。

  自立门户、坐地起价的明星

  

  近年不断有艺人与经纪公司解约,自立门户开设工作室,自己做老板。这种自由定价的模式也直接导致了片酬的高涨。据导演张江南介绍,“过去经纪公司依附于制片公司,片酬自然也会受到限制。然而现在艺人工作室和经纪公司独立出来,自由定价,有名气的演员片酬动辄几千万,没有商业价值的也要几百万。”

  一资深经纪人称,“很多一线演员会相互攀比片酬,签约时提前找人从片方那里打听搭档的酬劳,然后就坐地起价,这也是导致片酬居高不下的原因。”

  这次,天价片酬真能降下来吗?此次广电总局通报发布后,一位业内人士直呼“大快人心!”他认为,从通报内容可以看出,广电总局已打算从多方面入手对国内影视行业乱象进行整改,“以往我们得到的很多信息都是网传,但近期广电总局发布这则通报,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媒也都开始旗帜鲜明对演员天价片酬、唯收视论进行了批评,这就传递出一个信号,现在上面已经开始集体正视这些问题,让人很欣慰。”

  但是也有很多人士认为此举恐收效甚微。他们普遍认为,明星片酬调整属于市场行为,此次通报涉及的层面复杂难以标准化,实际操作中无细则可参照,无法彻底规避高片酬问题,所以面对这个信号仍旧一头雾水。

  

  通报公布后,多家影视传媒公司的管理层不置可否。“明星片酬被调控似乎是定局,但明星片酬是市场行为,若是靠市场自身调控,我们并不看好,而且明星有的是招对付片酬调控,至于通报对行业的发展是好是坏,目前并不好下结论。”一影视公司负责人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分析称,演员片酬存在一定的工资自发调节机制,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明星天价片酬的决策最终导致制片方亏损,自然就会调低片酬。其次,如果用立法等方式来限制片酬,不仅无法精确确定符合市场的片酬水平,最终还会模糊正常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

  在具体的人为操作中,降片酬或许只会沦为“表面工程”。“不说别的,首先一个问题,总局没法知道电影公司给了明星多少片酬,且不说这是双方达成的商业机密,即便强制公开,片方也可以做阴阳合同,表面上给你1000万片酬,私底下以其他方式再补给明星9000万。”一位一线女明星经纪人透露。

  一些投资者与播出平台也表示,若按照通报,大伙就迷惑了,论价标准该如何改革?明星的宣传炒作的度在哪里?很多问题目前都不明晰。

  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的CEO表示,“如果说一部电视剧1.5亿的片酬就需要限制,那么1亿元还算不算天价?这中间的很多标准根没法通过量化确定。”

  “问题太多、太复杂,一方面焦灼的投资者需要一个明晰的标准,从而降低明星的成本,能够将更多的钱放在编剧与其他制作层面,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又离不开明星的影响力。”一业内人士表示。

  据腾讯娱乐报道,目前业内已向广电总局提交了两套解决方案,以供评估。

  第一套方案,是参照西方国家演艺圈的税收政策,通过制定演员高税收制度来调节天价片酬。“简而言之,就是禁止现行制片公司或艺人工作室给艺人报税的行为,必须艺人本人去提交税单,并且按照片酬进行阶梯式税收,从20%到70%不等。”对方举例,例如某部电视剧里明星报价一个亿,那么就征收他70%的税点,到手也就3000万左右,报价3000万,就征10%的税点,实际上两者的到手金额都差不多。不过,征税制只是业内的一个想法,需要国家层面的立法,具体要落实,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第二套方案,是组建演员资格评价委员会,让演员持证上岗。“由于影视行业入行门槛比较低,国家从前几年就开始启动制片人、经纪人、出品人等资格培训,同理,演员也可以持证上岗。”该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策略就有点类似于之前的演员打分,“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四大协会还将组成道德层面的评委会,一旦演员有违法乱纪或者不敬业行为,就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甚至吊销演员从业资格。”

  上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任仲伦认为,不应试图用演员“限薪令”等行政或立法的方式来规制超级明星的工资额。而应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问世,借力具有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对明星片酬定价等实施综合调控。

  如今,业内都将目光锁定到今秋即将召开的全国电视剧工作会议上,因为这次会议的举办不是以广电总局名义,而是以国务院名义,“这也就意味着电视剧管理条例,会上升到法律层面。我们期待真正切实、有效的方案能够在未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