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又向他的目标——建立一体化研发平台,缩短新药进入市场的时间——迈出了关键性一步。2008年1月,药明康德宣布斥资近1.6亿美元收购美国AppTec公司。药明康德是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AppTec则是美国一家为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公司提供药物测试、合同研究及研发的服务公司。
“收购AppTec后,药明康德的研发业务覆盖了化学医药、生物制药及医疗仪器。”李革表示。这种全覆盖的研发能力让药明康德足以自傲,“国际上还有哪家服务性的企业具有这种能力?”
但药明康德整合行业资源的步伐仍在加速。1月28日,药明康德在上海举办其首届供应商大会,加强与其供应商在商业模式和提供产品、服务上的沟通。与很多外资服务性企业进入中国的“in China for China”战略不同,药明康德的战略是“in China for world”。李革说,“药明康德将实施全球采购,整合全球最优的资源,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服务能力和规模。”
走过了企业成长的初级阶段药明康德,正在向资源整合的新阶段迈步。
中国优势
成立于2000年底的无锡药明康德是李革第二次创业的产物。1993年,李革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凭借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发明的专利技术“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李革获得了风险投资,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该公司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在此过程中,李革对美国新药开发的技术和市场运作掌握了第一手经验。
1999年,李革受邀回国访问考察。此时,国内的医药研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甚至还未为人所知,国外对国内在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指控更是层出不穷。但已经具有医药研发技术和商业运作经验的李革敏锐的感觉到,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业务外包业务,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很多优势。
李革说,“在美国,新药开发的成本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药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销售,整个美国医药行业相当于多获利5000亿美元。但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却只有0.1%,比太空技术的成功率还低。并且,新药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
导致如此低的开发成功率,“关键是人力资源的限制。新药开发需要合成大量新的化合物。但美国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像我们的副总裁陈宏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几十个专利,但在美国公司时,手下只有20多人的开发团队就算不错了。而在药明康德,他手下可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再加上有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大大增加了合成新化合物的能力,增加了新药开发的成功概率。”李革说。
这种人力瓶颈是李革在美国经营其医药公司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正是李革回国重新创业的最大动力。药明康德的价值在于:“以药明康德的人力资源规模,把真正能做成药的化合物都做出来,实现了很多海外大型医药企业无法实现的能力。”
正是看中了国内的人力资源优势,2000年底,药明康德在无锡注册成立。其中,李革以自有的知识产权和入股。创业伊始,李革就确定了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模式,更类似于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主要提供实验室研发服务,以及高级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研究生产服务。
但当时,国内医药企业对医药外包业务模式还很难认可。大型医药企业有自身的开发部门,而中小型医药企业又无法承受外包的成本。药明康德只能“身在中国,心在国际市场”,凭借李革在海外的关系,市场重点目标指向国际。
按照李革的估算,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费用占到整个药物销售额的10%的比例,医药研发外包市场整体规模约为500亿美元。而国外医药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将其中的部分环节转移到亚洲等国进行,已经成为趋势。药明康德的诞生正逢其转型之时。
药明康德的第一个客户就是李革自己创业的第一家企业。至2002年第一个财务年度结束时,药明康德实现2500万元人民币收入。2004年,药明康德的总收入超过1.7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在5亿元以上。2007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销售额已突破7亿元。今天,药明康德拥有80多家客户,全球前20家药厂中的18家以及前10家制药公司中的9家都在其中。
同时,按照李革的上“规模”想法,药明康德的开发人员每年都在增加,到2008年初,药明康德仅在国内就拥有了2700人的开发团队,再加上收购的AppTec公司逾700人的开发队伍,“药明康德的新药开发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医药企业”,李革说。
人力制胜
2007年8月,药明康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8亿美元,大大充实了药明康德的扩张实力。近期,药明康德扩建了其在天津、上海金山以及苏州吴中区的新研发基地。
现在,“药明康德可以同时进行上百个研发项目的运行,小到合成新化合物的项目,大到做上吨的原料药,项目的研发周期也由一个月到一两年不等。”李革说,“从理论上来说,以前需要1人年的开发工作量,现在有可能在两个人的情况下,变为半年的开发工作量。”
但李革并不认为药明康德的成功关键是“价格低廉”,而是在“同等服务质量下,药明康德还具有很高的价格优势”。李革说,“六七年前,国内学化学的人并不容易找到本专业的工作。但是在药明康德内,很多化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找到了本专业的工作。到最近3年,国内从事新药研发外包的企业大量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国新药研发在国际上的形象。”
李革认为,“药明康德现在并不关心国外医药企业是不是也要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而更关心,我们是否能做的更好。如果我们能够缩短开发时间,或者提高开发的质量,客户仍然会选择药明康德。”李革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规模很有信心,“在小分子药开发上,我们已经成为全球开发人员最多的企业。”
对于医药外包业务就是低端业务的看法,李革并不以为然,“在科研业务中,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没用的东西。科研的每个环节都是必需的”。
李革的新愿望是开发出中国本土市场,“虽然已经有了几十家国外客户,但我们在国内还没有一家本土客户。”李革寄希望的是国内医药市场本身的规模壮大,“也许在中国成为全球前几大的医药市场时,本土企业的新药开发外包市场就会壮大。”李革透露,药明康德正在与国内医药企业积极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