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浪漫的意外
2000年,青涩的肖异带着父母借来的五万元钱,踏上了远赴德国深造的航班。身负带女友游遍欧洲的梦想,但是经济实力实在有限,所以他就会关注酒店、航空公司的大力度促销信息,从一开始自己善用这些信息,到搭建平台让用户收益,还将自己和女友的“穷”游记与网友们分享。当初只因爱好而无心插柳的网站,由于大量用户的涌入,甚至闹出了服务器托管商因流量过大而解约的麻烦。
当时肖异的网站还叫“穷游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出境游市场开始随着GDP的增长而逐渐火热,“穷游欧洲”也慢慢进入国内行业视野,肖异还接受过凤凰卫视和央视等媒体的采访,这也让投资人注意到他。
2007年底,肖异回国成立公司创业,不过他已经把网站名从“欧洲穷游”改成了“穷游”,可见肖异一开始就有做全球市场的准备。2011年在资本的推动下,肖异结束了一个人战斗的时代,开始正式步入互联网旅游业的大潮。
媒体的变现之殇
穷游的UGC模式,一开始就给它种上了媒体的基因,而媒体是离钱相对来说比较远的,这个窘境从穷游的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它。契约也一直给做媒体创业的朋友一点小小忠告,就是媒体离钱太远,一是通过媒体ToB收钱,无论是正向的钱(被收买)还是地下的钱,都不是好事;二是愿意出钱的公司毕竟有限,要想让公司成规模,一定要基于媒体做一些可以前向收费的事情,千万不能过分纠结于媒体本身。
作为媒体公司的新浪、搜狐、网易,最初支撑他们上市的,并不是因为广告主给他们投的钱,而是靠运营商的SP业务,这是前向收费(向用户收钱)。既要照顾用户体验,又要让广告主得到利益,这原本就是一个极难权衡的事情。所以就算穷游积累了800多万帖子、超过35万个旅行问题,笼络了一大堆专业旅行者之时,商业模式还只是停留在广告之上,可悲的是收入还少得可怜,最后因为考虑到用户体验,干脆连广告都不要了。
但是一家公司成立的初衷是要盈利的,是要对背后大力支持的投资人/机构负责的,所以穷游是一定要探索出自己的商业化之路,而不是一直做“公益”。
O2O为穷游插上变现之翅
海量数据积累,上文提到的800多万帖子,超过35万个旅行问题,几乎所有国内的出境自由行发烧友,实际掌握了中国旅行者所能抵达的地球上所有的目的地信息,并逐渐渗透了大批的海外落地旅行服务资源。10年的媒体属性虽然在直接变现上是劣势,但是却积累了海量的UGC数据,基于数据精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是穷游做O2O的基础所在。
O2O电商基因,穷游折扣就是穷游的电商变现部门,这支团队来自穷游首席商业官韩哲从原今夜酒店特价带出的人马,算是给社区媒体根基的穷游植入了O2O电商基因。
韩哲表示,目前穷游含有两类数据:
结构化数据:用户可以按直接当工具查的整理过的流程数据,如出境游公共服务信息、“脱水过”的攻略。出境游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细节很多,穷游基于已有的结构化数据,按照不同目的地制作、更新,可以独立下载的“锦囊”,几乎就是一本具体目的地的实时更新的定制旅行书,给旅行者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非结构化数据:富有感染力的游记等等,提供的是感染力和鉴赏力。
有了数据,有了O2O电商基因,再让数据内容与穷游折扣予以精准的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这是穷游O2O电商的基础。
穷游的商业化之路有点像微信通过公众号的O2O服务变现,我们都知道一开始的公众号是没有服务号的,每天Push一次的公众号媒体属性很重。虽然媒体属性给微信带来了不错的用户和数据,但是并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开放服务号之后,微信将更多的接口和功能嫁接于服务号之上,帮助线下商家实现O2O服务,微信自己也收了一道服务费。借助媒体属性的积累,留住用户并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后,再在恰当的时间里慢慢加强商业化,这是微信通过公众号走的变现之路。穷游也是如此,先通过媒体积累了人,人产生数据,再通过数据与惊人折扣高效变现。
因为媒体属性让穷游的O2O电商走了一条曲折之路,但是又同样因为媒体属性积累的海量数据,让穷游折扣可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好用户,也让竞争对手有了抄袭壁垒,这或许就是穷游的最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