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对接的另一边,投资人也是每天在帝都和全国的各个角落奔波。望京、中关村、各式SOHO、各家连锁咖啡厅的某个店面里,连轴见各式各样的创业者...... 是的,你总能被讲得头晕脑胀。

  在一个创业氛围沸腾的年代,早期阶段的流量总是第一波被煮着:看着热气腾腾,可创业者和投资人又都担心自己是这锅水里的青蛙,身在其中,却又错过了真正合适的彼此。

  早期投融资的最大的痛点可以归为两点:1. 时机对不对;2.对象准不准。

  时机对不对 Timing is everything

  追着风口跑的项目往往不能大成,自己吹风的才是王道。

  可是对于绝大部分早期项目而言,了解自己所处领域是否是投资方的关注点,对于融资的时间和节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O2O服务是不是变冷了,互联网金融是不是还有机会... 这些信息获取是不是能够及时、高效。如果只盯着各式新闻报道,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时间上的滞后和信息维度的不完整。

  对象准不准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创业者选择投资人时的顾虑:投资人懂不懂我;领域对不对,阶段对不对;究竟有没有拍板权。

  投资人挑创业者的困惑:这家伙懂不懂行;靠不靠谱;有没有人能给他做背书。

  关于如何挑选投资人,有太多该注意的点,核心是阶段和领域的匹配,以及专业度和职业操守(会不会毁约,有没有投过竞品又不透露,能否推荐更多的适合人脉)。

  而投资人本身其实对于项目的来源有一定的渠道依赖,某些合作过的FA和上下游机构推来的案子必看,某些活动必去,某些媒体写的项目必扫;这种路径依赖的根因在于市场流量过大,投资人也需要一层过滤机制,用最有效的方式找到品质有保障的项目。

  早期创投服务就成为和相亲找对象一样的逻辑,了解双方,匹配双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