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快的过程时,没有时间去沉淀和思考,团队很快搭建,所谓的商业模式、数据结构都没有经过推敲和验证,甚至连一个数据的架构都没有,更多靠创始人和创始者团队的嗅觉和直觉去判断。
这个故事,已经在一些场合分享过,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在资本环节我所遇到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沉淀下来。
互联网创业到底需要速度还是节奏?
这幅图我画的是:什么鱼吃什么鱼。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说法叫“大鱼吃小鱼”,后来互联网说“快鱼吃慢鱼”,做得快的互联网公司就把慢的公司吞掉了。但是你会发现,“快鱼和慢鱼”也不一定能够阐述今天的产业结构。先出来的产品,跑得快的产品就一定会赢吗?
我们先反思一下,比如OICQ和QQ,到底是哪个先出来?8848、易趣和淘宝哪个先出来?我们会发现快的企业都不是今天最成功的那个企业。
我们也可以看看今天的生活地图,我记得最早出来的一款叫“老虎地图”,但是那个时候,安卓机和苹果机的GPS网络都不是特别好,我看到大量关于老虎地图和导航的推广,但是到现在,基本都没有人在用这个产品了,基本上不是用百度就是用高德。
跑得快、资本也融得快的企业,最后好像并没有变成了赢家。
以前我们说“大鱼吃小鱼”或“快鱼吃慢鱼”,但是当我们真正做一个企业很多年后,我发现找准自己的节奏,远远比单纯的快慢更重要。
我身边也有一些企业或创业企业,它们喜欢不假思索地去跟随别人的一些步伐,称之为“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要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快一点融资、快一点抢市场,好像一切不快就要输了一样。你会发现,当你在快的过程时,没有时间去沉淀和思考,团队很快搭建,所谓的商业模式、数据结构都没有经过推敲和验证,甚至连一个数据的架构都没有,更多靠创始人和创始者团队的嗅觉和直觉去判断。
我们经常看到竞争者在前面跑得很快,就一味学习它的方式,追在后面,好像我们也很快,但是竞争者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自己没有用具体的数据去印证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只是一味地在表象上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方式,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你自己做事的方法、团队架构、招人方法,都会产生巨大的惰性。
如果你的竞品砸很多钱在广告投放上,你也去投钱在同一渠道上抢它的用户流量,却没发现对方到底用了什么策略、什么时候投、什么时候停、什么方法和关键词,最重要的是它是否配合了一些产品类活动或者促销,让这些流量能够沉淀下来。
一味地学习对方投放的手段,最后你会发现你投放出去了,但是效率不一定会高,还不如沉淀下来,静心观察和学习。
如果你不去推敲适合自己的方式,一味效仿别人的推广方式和产品模式,你的团队会非常慵懒,只会抄袭,只会拿钱去砸。
当有一天去告诉你的团队:“对不起,我们现在账上不够你去这么耗”,你会发现你当年花快钱建立起来的快团队、做事的快方法,全部变成了你资本寒冬里的束缚和累赘。
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用便宜的方法做事情、在应用市场获得推广位、把一个商品推荐到用户的心目中去。他们只会用最慵懒的、最快的方法、最多的钱去抢占。因此,你的团队会变得非常笨。
当然,招聘也会变得非常笨,他们只会用猎头公司,只会用撬墙角三倍工资的方法来挖人才。你会发现,你的企业文化可能也变得非常慵懒,因为你一直只在乎岗位的人快一点到位,产品快一点做起来,大家没有时间去务虚,没有时间去思考背后用户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们会发现:快不一定就赢了。
就像田忌赛马:什么时候,放什么马。你的竞争对手放快马的时候,你就一定要放快马吗?还是根据你的判断,这个时候忍一忍?当它的快马跑完了,只有慢马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你的快马,一决胜负。因此,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速度的重要性有时候并不比节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