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将股东的价值放在第二位,一方面又宣扬公开上市的益处,两者不一定自相矛盾,但也差不多了。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财富》全球论坛”的某次晚宴活动时,我身边做了一位商人。年迈的他闯荡商界很多年,管理过的都是制造产品、创造利润的企业。在会议第二天,这位商人就无法忍受硅谷的那套“神逻辑”。他这样告诉我:“如果再听到谁说‘颠覆’或者‘创新’这种词儿,我就得抓狂大叫了。”

  我能体会他的痛苦。在报道那些迅猛成长、却往往毫无盈利的科技企业时,我也会感到不解,甚至恼火。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我们以往所了解的任何一条商界规则,比如盈利和企业成长同样重要,都不适用于那些科技企业。

  对于这种让传统商界人士艳羡的现状,云计算软件界权威、Salesforce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有过淋漓尽致的表现。

  我当时主持一个有关领导艺术的研讨会,贝尼奥夫紧随着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登台亮相。贝尼奥夫发言表示,和纯为获取投资回报的股东相比,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更值得赞赏。他说,入股的投资者固然重要,但实现他设想的公司价值更重要,比如,促进社会公平和加强企业公益性。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称道并应该坚持的价值。

  稍后,贝尼奥夫又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敦促科技行业那些市场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由私营企业转而公开上市。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置于回应公开市场股东的严格标准之下,这些企业才能开始意识到自身真正的潜力。

  一方面将股东的价值放在第二位,一方面又宣扬公开上市的益处,两者不一定自相矛盾,但也差不多了。而让贝尼奥夫的论调显得更为尴尬的是,他所领导的、已经成立了16年的Salesforce.com还在亏本经营。没错,这家网站现在的确有大量现金收入,它“以用户订阅获得收益”的商业模式也让未来收入显得很有盼头,但在传统经济里,有的是赚了钱的用户订阅业务。然而,尽管如此,Salesforce.com目前的估值却已接近520亿美元。

  这种氛围不可思议,人们为之着迷,投资人也在为这些公司描绘的快速成长故事买单。这就难怪谁都想了解硅谷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且念念不忘要复制这种“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