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 戴汨

  钟摆效应和一级二级市场联动效应是理解资本市场的关键

  为什么全球市场会出现一级市场、私募市场这么高的投资浪潮?很大的原因,其实一级市场的事情,往往是二级市场的反映。金融危机以来二级市场一直往上走,你脑袋里有一个钟摆了解市场效应,钟摆从05年、06年一直往右边摆,一直往上摆,你知道钟摆有一天会下来,到一定的时候,看空的人占多就会下来,今天市场其实很简单,因为二级市场的人开始看空了。你看到在2015年第三季度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就往下掉,现在已经掉了20%,你仔细观察一级市场投资热潮,Q3、Q4数据开始往下降,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所处的互联网TMT行业掉得特别凶?因为互联网的股票掉得更厉害,像推特和领英,在半年的过程中掉了50%到75%,几乎是拦腰斩断。所以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市场里头。我们处于一个刚开始掉的市场,也就是说这个市场经过五年十年的上涨,往右边摆,刚刚开始回调了一点点,所以你说它是继续往回调还是停止?这个东西就不好预测,因为它涉及到很重要的投资心理的问题。这个地方我们不展开讲,但是如果你要理解这个市场,基本上就是两点:钟摆效应、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知道这两点,你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调整的迹象。

  反应到中国,为什么在中国大家现在才感受比较强烈,美国市场在去年年初甚至前年就说要回调,中国为什么还那么狂热,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特别喜欢讲风口,比如说O2O,但是今天风口消失了。这是智能手机的增长曲线,到了2015年Q2开始往下掉,所有门类的用户下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连续下滑。你知道互联网就是流量升级加后面实体改造,前头的流量出现大量的下滑,所以基本面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从基本面看为什么现在开始慢慢大家说寒冬到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流量回归到巨头的时代。这是艾瑞的数据,我们经常观测市场上的流量分布,原来百花齐放的app市场,过了三五年以后,70%、80%都是BAT统治,已经没有小的app存在了。流量变得越来越稀有,也变得越来越密集。从这两个市场和基本面就可以看到TMT市场的情况。这就出现了寒冬论、恐慌论,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没什么东西可以搞了,没有概念可以讲了。

  中国经济在进行新老切换,科技公司增长强劲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各家美元基金的观点都不一样,但对于这个市场的理解都有一致的地方,即经济循环到一定时候就会回调,比如之前随便一个做衣服衬衫的公司都有几十亿的估值,2011年下半年瞬间掉下来。我们现在眼里互联网的市场或者TMT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我们把它叫新常态的市场。什么叫新常态?我们看阿里巴巴,公司市值已经高达2千亿,可是上一个季度公司还是以30%的速度增长,我们整体的GDP是6%、7%,一个新经济的企业却以30%的速度增长,这一类的新的公司其实是代表中国的未来。因为你知道6%、7%的增长里头是两种经济体的合成。一类是钢铁厂、煤厂、矿厂等传统经济体,另外一种阿里、腾讯新经济体的增长,新经济的增长是非常快,只不过体量比较小而已。

  经济真的寒冬了吗

    第一个,我们观察到中国经济其实是在进行新老切换,我们待在新经济里头,你没觉得经济不好,北大、清华EMBA课他说经济不好,但它们是代表旧经济。

  第二个,我们看看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增长,在全球这些市场里,唯独在中国增长高达110%,今年扬言还要在中国开18家店,你说我们的消费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第三个,代表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公司增长强劲。这是神州租车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公司业务增长了50%,收入达到几十亿,利润增长60%,在中国它不是最大服务业的公司,但依然有极高速的增长,你知道50%的增长是很高的。这也是我们投的另外一家公司,途虎养车网,公司从创立到现在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月收入已经高达1.5亿。它的模式就是线上卖轮胎和汽车配件,但它不是直接寄到你们家,而是配送到你周边最近的认证加盟修理店,由他们来完成更换服务,这样构建汽车后服务的体验。所以像这样的公司增长非常快,这是现代商业模式的公司。

  从上面三个方面来看,至少我们没感觉到有什么寒冬,因为这里头的增长还是非常快,所以我们更认为是切换而不是衰退。那关于这个市场,刚才讲的是数据,那对总体市场看法是什么呢?一方面从消费的角度讲,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会渐渐替代屌丝人群成为消费拉动。包括金融、体育、文化、娱乐消费也好一定程度都是中产阶级的消费,今天会成为经济新的驱动力。

  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将会集中在新的供给

  我们看BCG研究的数据,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消费是底下人群的3.25倍。我去年投了一家做二手奢侈品交易的公司,他们说现在很奇怪,能出现2万一单的交易,二手奢侈品2万一单是什么概念,可见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人群的消费能力。

  我们的投资逻辑

    消费互联网的趋势一定是从高频走向低频、商品走向服务、标品走向非标,这是我们的投资逻辑。

  我们从投高频低客单价转向投低频客单价高的东西,我们投了房产、投了汽车;

  商品会走向服务,我们会从实体商品交易去投越来越多服务交易,比如小猪短租网;

  从标准商品向非标准商品,二手房是典型非标品,二手车是典型的非标品,二手奢侈品是明显的非标品,需要鉴定和议价,这是真正未来互联网真正需要改造的方向。

  对于企业服务市场我们观点的是什么呢?中国企业服务市场最近也是变得非常火热,企业市场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是因为消费市场没什么可投,所以企业市场比较火,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企业市场可能这一两年才真正开始变得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培育,比如要有巨头的进入,我们可以看到像阿里和腾讯已经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腾讯产品还没出来,我估计很快,半年一年腾讯企业级产品出来。企业服务的市场巨头已经进来,相信对这个市场推动和培育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个现在经常讲供给侧改革,我们不认为这是政治口号,我们认为它有实质意义。

  供给侧改革在讲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技术类的公司会越来越有潜力。为什么?因为以前公司很多都是靠需求侧的机会以及运营能力,但是将来这些东西经过第一波消费互联网的洗礼,经过团购、O2O、打车大战,该学的都学会,大家都会学到互联网运营,流量运营,但真正的竞争可能最后还是会落到技术创新上;

  第二件事:资产配置的效率。我们做了很多方面的投资,都是在资产配置上。比方说城里的房子拿过来改造成青年公寓,这是资产配置的结果,而不是简单互联网思维。

  新的供给对于投资来说一方面是资产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创造的空间。总的来讲,我们对未来五年市场的观点,是这四个关键词:

  对未来五年市场的观点

    第一,服务的市场

  第二,技术的市场

  第三,2B的市场

  第四,资产效率的市场

  创业公司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的本质”

  最后一个跟大家分享的是,对创业公司来说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怎么在迷雾中脱颖而出?我觉得还是要回到原点,做公司的原点,我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公司的原点”的一些本质的理解。

  第一个是商业的本质

    什么叫商业本质?商业本质就是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如果你学过经济学,价值等于体验减成本。比如特斯拉出租车体验很好,但是成本太高,价格下不来。价值的创造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要用更低的成本创造更高的体验,中间多出来的东西就是价值。

  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去年那么多O2O,我们实事求是说一家都没投,很多你的确看不到价值创造的过程,更多是一个价值分配的过程。什么叫价值分配?你在美容院里头挺舒服,一百块钱一个按摩,80块钱到你家一个按摩,是便宜了,但是体验下降了。

  第二个是互联网的本质

    传统行业的人老跟我说,互联网有啥,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还有一个我发现中国人喜欢讲互联网思维,但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本质的意义和思维?

  我觉得互联网本质有两件事情:

  第一个是非线性。

  什么叫非线性?牛顿力学里头一样东西一推能测出去它跑出去多远这就是线性世界。当线下的商业,传统的商业是连锁商业,你知道星巴克一年开多少家店,一个城市拿地的速度是多快。互联网很多是眼球经济,很容易瞬间之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两个之间很大的区别。一个是物理跟时间相关的函数,另外跟时间没关系的函数,所以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其实是非线性。只要肯砸钱我可以瞬间让一亿人买我的东西。但你开一个百货商店,你再砸钱能瞬间让一亿人买我的东西吗?这是第一个非线性的区别。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

  在现实世界里头每个顾客互相之间是不连接的,顾客跟供应商之间是不连接,供应商跟供应商之间也是不连接的。举个例子来讲,你比方说淘宝。像淘宝这样的一个网络,客户跟客户之间是有机会可以连接的,也就是说我可以拿旺旺去一对一的交易,你在现实之间怎么传递这件事情,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也是可以连接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又可以相互连接,我今天在淘宝上买一个东西不错,明天把我家的东西卖掉算了,你可以轻易从客户转成供应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链接形成了网络效应,你看那些巨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无一不是形成网络效应,脸书、推特、领英。

  这是互联网第二个本质,互联网流量下降,你不要怯,互联网本质就是存在的。只不过任何一个商业,就跟树一样,底下的果子总是先被人摘掉,越来越难摘是树上的果子,今天只不过树下的果子被人摘掉了。

  双十倍效应、低成本扩张和壁垒是创业公司脱颖而出的秘密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呢?

  1科技圈有个时髦的词叫“双十倍效应”

    就是说产品的体验好十倍,成本降低10%,以一个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体验,这也就是价值。比如今天你去看娃哈哈矿泉水一块钱一瓶,你要再做水的生意很难。比如你把水卖到一毛钱一瓶,体验一样,但是你的成本很难覆盖。

  2低成本扩张的能力

    结合第二点互联网讲讲。为什么很多人找我说,我正在做一个咖啡馆要不要投资我,我在做一个商场的连锁手工店愿不愿意投资我?坦白说不是我们不愿意投资,而是它不符合快速扩张的规律。比如我在这地方开一个车库咖啡花了50万,我到深圳开一家也得花50万,你不能实现低成本的扩张。反过来讲,我是脸书,我是推特,我如果现在有十万用户,我新获得用户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因为我增加基础设施成本会更低,而且用户越多网络效应就越强。

  3壁垒

    当你扩张做到一定的量,一年做到一亿两亿三亿,为什么这样的公司同样会死掉?一家电商公司做到十个亿,两三个月之内垮掉。做团购做到30亿,两三个月之内垮掉,为什么?核心问题就是壁垒的问题。比方说出行市场,已经有了优步和滴滴,为什么我们还要投神州专车?这样的公司为什么值得投资?因为它里面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它的汽车资产成本比别人低,它可以跟厂商之间用一个金融手段拿到很便宜的车,这种核心竞争力竞争到最后就是别人没有的竞争力,就是持续守得住的壁垒。

  — 以下是现场Q&A部分内容 —

  提问:我问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戴总如何看待智能硬件创业方向?

  戴汨:智能硬件本质就是硬件是一个制造业,首先要解决渠道和供应链的问题,如果要做智能硬件有两个切入的方向。一个像小米做大众电子产品,能解决量的问题,但会面临联想、华为这样的对手,所以对团队和资源要求非常高。第二个是细分市场的技术创新,比如特别像医疗市场,你会发现医疗细分领域有很多成功的器械公司。原来血压计是一体式的,现在跟手机连接起来是不是叫智能硬件?所以在这种细分市场里头有一个很强的壁垒不容易做,用户刚性如果够,毛利基本上做到70%、80%。

  提问:汽车货运、公路物流为什么那么难做?

  戴汨:去年还是前年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去做。回到本质来讲,公路这个环节是一个落后的环节,夫妻老婆店特别多,互联网不容易渗透;另外,这个产业产能不平衡,比如从沈阳往北京运,80%、90%都是满的,从北京往沈阳运都不满,所以像这种情况不是简单互联网改造,是地区发展平衡度有关系。

  提问:文化娱乐还有游戏市场很大,投资人怎么看这里面的机会?

  戴汨:文化娱乐产业,即使你是电影公司,收入很难保持持续增长。第二,从成本角度来讲,每拍一部片子成本是确定,收入又是不确定,这种生意是靠人的运作,很难靠低成本扩张,很难系统性投资。2012年我们投游戏,大家怎么想?大家说,你看Web游戏很多,Web巨头很多,手机游戏会被Web统治,我们认为不是,Web游戏是端到端发行,投资量非常大,一部游戏跟拍电影一样。手游是有游戏交互方式变了,渠道变了,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很可能不是投资人想象的那样,由Web市场统治,我们认为别人那么认为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整个市场做机会性投资价格就会不太高,投200万美金,投三四个公司,那这样每个公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投两三家、三四家就可能做到两三家公司出来,我们就会这么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