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资本驱动:体育产业上游核心领域巨头林立
过去一两年间,体育产业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通过互联网和创业的风口,以新的形态切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巨头在海外豪掷资金购买体育赛事IP,大众观看体育竞赛有了更多选择;运动健身也不再仅限于传统模式,智能硬件、运动社交等为大众体育商业模式带来全新体验。未来,政策和消费升级的风向仍然利好体育产业。尽力在这个万亿级的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成为众多资本追逐的焦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创新商业模式,根据自身特点找准细分市场,站在风口顺势而为。
政策驱动:上游核心领域巨头林立
2015年左右,体育产业迎来大爆发,在政策和资本鼓舞的双重效应下,资本的热情浇灌于上下游全方位产业链。
国务院在2014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亦即业内俗称的“46号文”,其中提出了“到202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要达到5万亿”的目标,并通过政策放开,为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带来利好。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为中国体育产业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随着近年来国内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愿意将一部分收入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此外,技术红利带来的驱动力也让传统体育产业朝着新兴方向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迅速普及,为体育产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动力。
在“5万亿”的大蛋糕前景吸引下,华人、万达、乐视、腾讯和阿里等资本纷纷高调进场。其中,万达出资10亿欧元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以4498万欧元的价格收购马德里竞技俱乐部20%的股份,以6.5亿美金收购世界铁人三项公司;并与国际足联和国际篮联达成合作,谋求在亚洲和中国开发新的IP赛事。万达集团近日发布的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截至6月30日,万达体育控股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33.9亿元,完成上半年计划的104.8%。
此外,华人文化以80亿“天价”买下中超版权,并围绕版权构建足球的生态体系;腾讯5亿美元签下5年NBA独家版权;乐视体育从版权、内容、硬件到下游增值服务构建乐视体育的生态;阿里体育在电竞、橄榄球、拳击等领域动态活跃。资本巨头围绕体育上游的赛事IP、俱乐部等领域,上演了不折不扣的资本盛宴。
懒熊体育合伙人刘溪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布局体育产业对于资本巨头而言,不仅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回报,在宣传诉求和营销层面上也形成极大的推助力。此外,购买海外体育赛事IP、俱乐部也成为中国企业配置海外资产的新兴途径。
行业现状:互联网重塑体育消费众环节
在体育产业的下游,VC资本密集投资“互联网+体育”,从各个垂直入口切入,重塑大众运动、健身和消费等传统环节。
健身、骑行、跑步、运动商城、体育社交,互联网全方位改变了体育下游产业的传统形态,引发创投资本的追逐。《2016体育创业白皮书》显示,自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15个月时间里,在早期体育创业领域,一共发生了257起融资案例,金额达174亿人民币。大量的VC、PE和上市公司纷纷进军体育行业,并在不同细分领域进行投资。
今年5月,推出国内首款跑步APP的咕咚宣布获得C轮5000万美元融资,咕咚CEO申波表示,未来将打造全民运动生态系统。内容教学加社交模式的移动健身平台Keep宣布获得了获得3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悦跑圈作为一款基于跑步和社交相结合的APP,目前已经完成1800万美金B轮融资。
不过,资本的狂欢也带来了投资过热、非理性投资等问题。刘溪若表示,随着“互联网+体育”部分模式的弊端显现,部分项目卡在B轮、C轮融资阶段,体育产业出现明显的从热到冷的状态。
“过去很多人只关注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端把一群不同类别的运动人群圈起来,但圈起来后没有办法转换,没有办法切入到实际运动过程中的交易环节,很难和用户产生商业模式。今年,资本对体育产业的热衷仍未改变,但交易和投资环节变得更为谨慎。这是市场从冷静到价值回归和重塑的一个过程。”刘溪若说。
随着资本市场的冷静和价值回归,投资的热度出现从线上转向线下转移。易观互联网体育研究中心分析师孙政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体育产业的每一个垂直入口都蕴含了巨大的价值,比如体育彩票、体育培训等,潜在的用户量级非常可观。
“如果一个公司在这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做到市场份额第一,那它都能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商业模式上可以考虑更多地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利用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实现早期用户的快速积累,之后根据所从事的细分领域的特点考虑不同的变现方式。”孙政说。
未来趋势:竞技体育与大众运动机会并存
体育产业经历了政策和资本双重驱动下的大爆发,第一波投资浪潮冷却后,市场进入相对理性的投资阶段,对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看好。
IDG资本副总裁甄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体育行业有三大趋势:去监管化、娱乐化和去中心化。在这三大趋势之下,竞技体育和大众运动均存在巨大的市场前景。
孙政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中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的机会主要存在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方面。首先,竞技体育主要体现在赛事价值的提升,包括赛事转播权、赞助广告、门票、衍生品等。另外,体育赛事与新技术的结合也是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比如体感技术、VR、AR、全景摄影、智能硬件等创新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将为赛事转播带来可观的收益。
在群众体育方面,与健身相关的产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如体育社交等;预计群众体育赛事数量也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如马拉松、越野跑等。这些群众体育赛事将推动体育与一些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如体育与旅游、医疗健康、传媒等行业的交叉协作发展。
未来体育产业的另外一大重要趋势是体育大数据的发展。“在竞技体育中,数据是改造用户、运动员、中间代理等各方从赛前到赛后一系列活动的基础。在群众体育中,数据可以判断用户的运动喜好、身体状态等,从而帮助用户监测身体健康,指导用户进行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从商户角度看,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用户标签,进一步指导商户针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孙政说。
刘溪若则指出了一些未来2—3年可能跑出龙头公司的赛道:电子竞技、新形态的娱乐化赛事IP、体育电商、健身新消费、2B的企业健康服务、装备升级、运动营养补给、女子运动消费、先进训练方法、运动康复和保险、小众赛事的高端培训服务。
■专家观点
懒熊体育合伙人刘溪若:市场需要试错期
从去年开始,创业大潮兴起后,无论是O2O模式还是移动互联网,都存在一个试错的过程。一年半过去后,大家开始发现一些模式是不行的,譬如在线场馆预订,这些模式无法产生有效商业模式。
现阶段行业内的体育公司,大多盈利规模和持续性相对较差,同时一级市场较高和混乱的估值体系,导致和二级市场发生背离和倒挂,真正在二级市场IPO、并购、借壳等证券化的道路还有待时日。
尽管现在一些“互联网+体育”模式在未来大半年中可能被证伪,不过,我们不能抹杀移动互联网在获取移动流量上极其便利和低门槛的优势。这些项目未来能不能够产生好的商业模式?有的可能产生并且存活,有的可能就死掉。所以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可能是市场一个证明和证伪的过程,如果公司的模式被验证不行,可能就会死掉。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我觉得应该回归线下,回归细分赛道领域。创业项目到底成长性高不高,用户需求如何?基于用户需求能否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商业模式?这是投资者和创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易观互联网体育研究中心分析师孙政:垂直细分市场众多需充分调研
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风险主要还是在于对行业的不熟悉,由于体育产业的垂直细分市场众多,因此对于所投资领域的市场前景、市场规模、商业模式等是否有足够的了解,是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民间资本在投资一个体育项目之前,需要对这个项目所处的领域做充分的调研,看市场上是否有相关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目前的发展现状等。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并非很高,更需要的还是充分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等。
体育产业的细分领域确实很多,对于民间资本可以考虑体育O2O,如培训、体育社交等体育与健康结合方面的领域。另外,也可以从体育与周边产业的融合方面考虑投资,如体育与旅游、体育与娱乐等。第三,体育与大数据的结合未来预计也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通过智能硬件设备采集运动数据,后期数据汇总分析,实现某一细分领域的体育大数据也是资本目前进入体育产业的一个不错的方向。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