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上海滩的发展史
1848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上海进入了近代时期。上海滩的建成不是一天两天,100多年的时间,才让上海从一个海边的小县城变成了今天这样的远东第一大都会。城市数据研究院拿到了全上海住宅房的建造历史数据,为您呈现上海住宅房百年的发展史。废话不多说,上干货。
先来一组变迁图:
闲庭信步里弄房
漫步上海街头,见到最多的是梧桐树,而谈起上海的房屋,则不得不提起上海的弄堂。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上海现存的房屋中,20世纪40年代前的建筑大部分集中在黄浦、静安和徐汇三个行政区,也即当年的英法租界。
上海早期的住宅,以里弄房为主。位于静安区华山路229—293号的大胜胡同,始建于1912年,是上海著名的大型里弄住宅群,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一代影星阮玲玉、学术泰斗蔡元培先生都曾在此居住过。另有位于常德路(原赫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在这幢楼的1室生活了5年左右,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到常德公寓寻找张爱玲的家,寻找过去的影子。
不要以为老房子已经没了,很多三十四年代的里弄房现在依然挂在链家网上出售,如果想要追求历史的沧桑韵味、且手头经济宽裕的话可以入手一套,说不定哪个历史名人就在这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发展经济老公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上海仅纺织工人就有四五十万之多,工人们却面临严峻的住房压力。因而,毛主席即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逐渐被人民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解放后的上海计划在市区的边缘地带和郊县辟建卫星城镇,与2、30年代前的里弄房不同,那时所建造的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从上图也可以看出,40年代后上海的近郊开始出现点点亮光。
位于普陀区的曹杨新村、闵行区的闵行卫星城、宝山区的张庙一条街、宝钢新村等,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周边工厂工人及其家属的住宿问题而建造起来的工人新村。老公房因其面积较小,相对总价较低,一直受到不少刚性需求群体的青睐。
浦东开发,春天的故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上海的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覆盖了上海的各个行政区。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正式结束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局面。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放,陆家嘴已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以及周边的汤臣一品、盛大金磐、仁恒·滨江花园、中粮·海景壹号等几个高级公寓傲立黄浦江边,成为浦东新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日新月异新上海
现代化的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上海住宅的布局基本形成,上海逐渐进入二手房时代。
上图是上海各个行政区现有小区数量分布图,圆圈大小代表小区数量。可以看到,市中心的徐汇、黄浦、虹口、长宁仍然是多数小区聚居地,浦东新区独领风骚,小区数量最多,郊环各区蓬勃发展,小区体量也都不少。
最后再来看看各个小区的户数,中远两湾城和经纬城市绿洲是大盘。几乎各个区都有自己的大盘,普陀的中远两湾城,宝山的经纬城市绿洲,浦东的浦发绿城,闵行的浦江宝邸还有松江的奥林匹克花园等等,每个区都在以自己的步伐追赶这个城市的发展,若有小伙伴路过这些地方,不妨顺道看看这些占据了上海市场一席之地的大盘。
最后是来自笔者的碎碎念
也许上海空气质量不是特别好、城市比较拥挤、生活成本较高、落户很难,可即便如此,笔者依旧深深爱着这座待了7年的城市,无论是砖瓦红墙的老弄堂还是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上海的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历史,也记录着我们的故事。也许,藏在每一栋房屋一砖一瓦里的百年韵味就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魅力。
马上办公,专业的办公室租赁平台,100%真实房源,专注服务中小企业创业起步、提供超高性价比,优惠真实的办公室出租服务,免费发布出租信息,让办公选址更轻松。更多创业相关资讯/活动
关注微信号:m3work
内容来源:链家网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