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850亿投资高端医疗,万达去地产化“壮士断腕”真的干脆利落?
刚刚过去的一周,“首富”王健林又做了件了不起的事,700个亿投到成都,要建立世界级的医疗产业园。4月6日,万达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备忘录。在这个项目中,规划了A、B两个区,A区用来建立10家综合性医院,包括2家国际顶级综合医院和8家国际一流专科医院;B区用来引进30家与医疗相关的企业,建成一个医疗产业园。
“国际顶级”、“国际一流”这样的词一出,就可见这个医疗产业园有多么高大上了。像笔者这样看病靠国家医疗政策补贴的还是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的老百姓定是去不起的,那为什么王健林要在高端医疗难以盈利的这个时期,选择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首富的这个小目标又是怎么书写的?
首富自有首富的道理,这么做必定有利可图。事情要从万达的第四次转型说起。
1988年成立以来,万达经历了四次转型。第一次始于1993年,万达还是一个大连的区域公司,当时的万达迫切想要实现跨区域发展,做大规模。通过第一次转型,万达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司。2000年,为了寻求稳定的现金流,万达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住宅房地产转向商业地产。坐稳商业地产市场以后,2006年开始寻求第三次转型,万达开始进军文化旅游行业。而第四次转型从2014年开始实施,万达的计划要是向跨国企业转型。在这次转型过程中,万达还有一个战略,就是要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去地产化”和“轻资产模式”。
关于“去地产化”,这两年万达不断在提。今年1月14日,王健林在万达2016年年会上提到,“万达商业不再是地产企业”,还表示2017年底或2018年要把商业地产的名字改为商业投资管理服务集团。1月18日达沃斯论坛上,王健林再次提到万达将要“去地产化”。
从地产起家的万达,为什么要“去地产化”?
看看万达在地产业务上的表现。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6年,万达集团营业收入2549.8亿元,同比增长3.4%,但房地产合同收入同比减少了13.9%。地产业务的主要平台万达商业,2016年营业收入1430.2亿元,同比减少2.5%。房地产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持续下滑。而且按照王健林的说法,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太过频繁,近30年被调控了十几次。爸爸表示心很累,我们不做房地产了,我们改做其他的。
除了一天天下滑房地产,万达旅游、文化、影视、娱乐、体育、网络、金融等等其他的业务却日渐膨胀。同样是2016年,万达文化集团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了25%,电影产业收入391.9亿元,同比增长31.4%,旅游产业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37.1%,儿童娱乐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137.8%。服务业收入占比55%,首次超过了地产行业,净利润占比超过60%,也大于地产开发的利润。由此看来,非地产业和地产业务的状况正好相反,虽然地产仍然占大头,但是万达似乎更加注重非地产业务的价值,因此“去地产化”的做法有人称之为“壮士断腕”。
万达第四次转型已经进行了至少三年,旅游、文化等业务的蒸蒸日上也是转型带来的成果。包办了老百姓购房、购物、娱乐、旅游等需求以后,万达现在又要做医疗,在成都一个城市就投入了850亿。这850亿是分三次布局进来,高端医疗这块骨头,万达从2015年就开始咬下了第一口。
-
2015年4月,万达在成都投入第一笔,100亿,建立万达国际医疗中心项目,和世界知名的医疗机构合作,打造成一个医疗服务综合体。
-
2016年1月,投入第二笔,50亿,与英国国际医院集团(IHG)合作,在成都建立了综合性国际医院。这次的合作,还包括其他两座城市,上海和青岛,分别投资80亿、20亿。
-
2017年4月,在成都投资700亿建立世界级医疗产业园。
为什么万达这么钟情于成都?
因为四川是王健林的老家?故土情节说出去没人信。看看万达在投资高端医疗之前在成都都做了些什么。
2016年,成都开了三座万达广场,分别是郫县蜀都万达广场、青阳万达广场和双流万达广场。三个万达中,两个连接了卫星城——郫县和双流。郫县是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双流分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成都直管区以外的区域,既是金融、商业、行政和科创中心,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今年3月的最后一天,成都的第九座万达广场落户龙泉。
目前成都的9座万达广中,5个项目位于成都近郊,万达在成都建设了最好的商业、酒店等项目。此外,在各二级城市例如绵阳、乐山、遂宁等,均建立了万达广场,因此万达把刚刚起步的高端医疗的投入重点放在成都,作为其他设施的配套,辐射整个地区,看起来也顺理成章。
万达建设医疗中心,仅仅是为了做医疗吗?
我们前面提到,万达在成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产业布局,从做房地产业务以来,万达的触角渐渐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购房者本身,老人、小孩等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也都享受着万达的配套服务。比如万达推出的学区房、附近配套的商场、影院、便利的交通设施等,都从各方面考虑到购房者的需求,将医疗服务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实现各服务项目的相互支持和补充。同时也可以为房地产业务加分。不管是现有的娱乐项目还是商业综合体,仍然离不开其基础的地产业务,因此“壮士断腕”并没有断得那么潇洒。
万达的高端医疗项目,“高端”两个字不容忽视,现在国务院仍然在医改领域不断下功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通的私立医院都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首选,何况“世界顶级”的综合性医院。高端医疗在国内就是处于尴尬的阶段,医疗水平、硬件设施、专家团队一流,但是入住率低,运营成本高,面临的只有亏损。虽然中国的一部分富裕人群中,有不少人士对于现有的医疗体系不满,期望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并不在乎费用的问题,但这一部分消费者难以支持高端医疗的运营成本。虽然在各项政策带动下,各地区的净高值人群都将快速增长,但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看来高端医疗似乎很难融入到万达的综合产业生态中。
万达的地产业务面临着巨大的隐患,医疗产业园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烧钱的玩意,几年之内运作不起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
万达具有高效的商业生态圈和丰富的资源以及配套供给,而且向来擅长持有型物业的投资运营,但是缺乏医疗方面的经验。因此在高端医疗项目中,万达负责拿地、进行基础建设,合作伙伴IHG负责运营管理。让专业的IHG来为他挣钱,这之后的商业模式是否会形成与万达购物中心类似的模式?如此一来,又归结到地产项目,只不过这一次是从政府手中拿到的医疗卫生用地,众所周知,医疗卫生用地比商业用地的价格要少许多。虽然看起来有些背离的“去地产化”的口号,但商人讲故事的套路本就是不可小觑的。
综合看来,万达的“去地产化”是在某些地区退出地产开发,将力气花在轻资产模式上,但是商业管理却丝毫不会松懈。万达在全国各线城市的布局已经非常深入,市场容量有限,商场不再多盖,转型是必然趋势。但是能拿到价格相对低廉的医疗用地,来开发新的业务,何乐而不为。
“万达商业不再是地产企业”并不是要从地产市场撤出,而是要在地产的基础上,拓出更大的版图。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