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今日头条针对TMT行业对外公布了《今日头条算数.手机终端大数据报告》。报告中显示:使用苹果手机用户更关心汽车资讯。使用三星手机用户更爱阅读国际新闻。使用联想手机用户对赵本山更感兴趣。使用努比亚、华为、HTC手机用户最关心股市。广东人最关注智能设备。晚上10点至11点是手机资讯类分享最高时段。
这些有意思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目前今日头条拥有2.7亿用户,2500万日活用户。正是基于这些用户每天在今日头条客户端上产生的大量与个人兴趣直接相关行为数据,才得出的这个有意思的结论。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曾表示:随着物理世界中信息被越来越多投映到虚拟世界中,会有越来越多数据被记录下来,计算机也会越来越懂用户,它扮演不仅仅是助理角色,它更像是世界共享的一个大脑,网络空间的“上帝”,俯视观察所有用户。它知道用户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喜欢哪些公司,哪些明星,都会主动推荐给用户。因为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当天,国内知名作家吴晓波还与张一鸣做了一次对话。对话内容围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两个层面展开。在张一鸣看来:今日头条通过机器算法,能够分发更长尾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而吴晓波担心一个问题,随着这种机器算法的发展与成熟,未来我们手机后面是不是会有一个老大哥,他以工具名义探讨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吴晓波说:如果把“今日头条”放到一个无菌空间环境中思考,“今日头条”对新闻数据处理是可靠的。所有逻辑都可能成立。此在之前,我与一鸣谈很多关于“人工智能”话题,包括对大数据与传播之间的话题。作为一个传统传播者,我还是会有一个很大担忧。
张一鸣认为:技术是一个杠杆,它能够让个体变强大。一个徒手坏人没有很大威胁,但是一旦有无论是对生物技术还是核技术的协助,其会造成很大威胁。计算机也是,如果监管得不好,漏洞会被少数人利用。比如侵进交通系统,误导交通网络,会带来非常大问题。但我相信技术进步正在加快,这个世界在加快,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它,我们就希望它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国内知名财经作家吴晓对话张一鸣的部分摘录:
吴晓波:我很好奇机器是怎么知道我的好恶的?
张一鸣:我们面临如何知道用户的喜好,但方法并不是我们直接研究我们喜好,而是我们告诉我们希望近期达到的目标。今日头条给用户推荐资讯,我们肯定是希望用户看,我们有一个最重要指标是信造比,会预测哪个用户在100条内容里面,哪些会点击打开,评论分享,这是不是一定能够代表他的好恶?不完全,但是接近。比如我们发现,分享和收藏和评论用户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会根据这些动作给他一个权重,让机器去预测用户行为,但机器不是直接算出好恶,是根据跟他有相同属性一群人来预测。
一个人如果有一个助理,他看你每天看什么东西,哪些东西看得特别认真,开始给你推荐简报,开始推荐100条,没有你感兴趣的,后来越来越多,机器是模仿这个过程。第一是能够感知到你做了哪些动作;第二是能够记忆下来;第三是能够理解这个规律。所以今日头条其实不是感性地理解你的好恶,还是看你使用规律。
吴晓波:今日头条今年有2500万日活,其新闻选择是自我选择和数据选择共同结果。大数据重视的是知识结构,最后知识结构会不会把用户多样化给破坏掉了?
张一鸣:在这个过程当中,别的用户也在看他的喜好,我们会把跟你有一定故事的用户传播给你。同时我们还有公共话题效应,还会做一点探索,因为事件很大,不仅要探索深度兴趣,广度上也要探索。自我强化肯定会存在,但这个跟技术没有关系。很多人给他很多选择,每天告诉他这个世界非常大,非常不一样,他还是看自己关注哪部分,针对现在产品而言,从系统角度来出发一定是在更多范围内调配信息,让信息在更大时空维度更大幅度上流动,所以我觉得是促进了信息传播。
吴晓波:“好恶”是传播学里面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善恶。因为传播最早报纸出现,有一个城市,城市里面人们开始有信息交流,最早的报纸就很像中关村电脑双擎,电脑越来越多人们就开始想,到底哪个电脑是中关村选择最多的?性能到底怎么样就会有评判,有善恶之分。机器我很难了解。
我分享一个美国一直在讨论问题:上个月去硅谷,有人跟我说:谷歌无人机在洛杉矶跑了两万多公里,花了一年多时间,每天都在跑。无人汽车为什么现在不能上街?如果一个人坐着无人汽车在路上跑,经过悬崖时,一边是路一边是悬崖,这时一名妈妈推着一个婴儿车出现了,无人车该怎样选择?人会避让,但是无人车呢?在高速公路上有只猫跑过来我们本能会避让,这是自然选择。但机器一定是选择保护主人,会把人撞掉,如果法律问题合法就意味着你可以开着车撞死很多人。
张一鸣:先回答汽车自动驾驶问题:首先人对计算机有影响,以后要对程序做审计,因为程序代表人意图,你可以保护司机,但是要有限度。
去年有一个新闻,深圳机场一名女司机,为躲避行人撞了十几人,自动驾驶出现之后至少可以防止这种类似问题出现,因为机器是冷静、理智的。
第二,在同时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会减少。如果做不到这个,就不会让自动驾驶进入到业界。
第三,车情况要审计。不能为了一个驾驶员生命牺牲更多生命,应该要有一些原则。总体而言我是非常乐观的,能说服你吗?
吴晓波:一鸣是典型工程师想法。因为人分两类:一类是理性人,他们认为通过理性、通过数据能够构建一个世界;另一类人是比较伤感人。一个战争这里投一万人,那里投一万五千人,最后一万五千人获得胜利。比如诺曼底登陆死两万四千人,这背后造成多大家庭悲剧和我没有关系。
回归到机器和传播关系,如果推倒未来,我就担心,未来我们手机后面会有一个老大哥,他以工具名义探讨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195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心理学家荣格在死之前,人类发明了大型计算机,荣格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计算机将拯救我们》文章。文章大意:计算机可以计算出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
同样,机器可以决定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坏新闻,是这样吗?
张一鸣:今日头条机器分发信息时,首先要看到,更长尾信息被分发。没有搜索引擎之前,你能接触到信息是有限的。在传统时代,我们一份报纸或者一台电视台由部分人决定哪些内容被大家观看。但有了搜索引擎后,更多长尾内容能够被有效分发,也许分发还有不准确,受一些条件限制,总得来说会比一个主编控制媒体分发内容更广。对于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吴晓波:如果把“今日头条”放到一个无菌空间环境中思考,“今日头条”对新闻数据处理是可靠的。所有逻辑都可能成立。我认为善恶也许是蛮难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决策委员会能够保持平衡。问题是我们在充满细菌的转型社会里面,我跟一鸣讨论,谈了很多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跟传播之间的话题。作为一个传统传播者,我还是会有一个很大担忧。
张一鸣:技术是一个杠杆,它能够让个体变的更大。一个徒手坏人可能没有很大威胁,但是一旦有无论是对生物技术还是核技术的协助,其会造成很大威胁。计算机也是,如果监管得不好,漏洞会被少数人利用。比如侵进交通系统,误导交通网络,会带来非常大问题。但我相信技术进步正在加快,这个世界在加快,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它,我们就希望它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