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财税问题不注意,小心给你的企业留下硬伤
一、如何正确选择财务外包公司?
在人数比较少,业务简单,甚至可能早期公司还没有任何收入产生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外包公司。但在记账公司的选择上要尤其注意,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察:
1、口碑:可参考朋友的推荐
2、正规度:包括它的办公场所要做一定的考察
3、服务质量:是不是有一套控制体系,一套规范体系去控制服务质量
我个人不是特别建议找陌生的个人去做财务的外包,因为这里的不可控因素就更多一些了。
二、什么时候创业者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财务部门?
我个人倾向于在公司的人数上,也可能受行业的影响,有的行业不一样,有的行业一样。人数超过20人,它的工作量、费用报销,日常账务处理,业务模式都会有一个升级。如果公司超过20个人,我觉得要请一个财务了。
但是这个时候,这个财务因为就一个人,公司可能还会有行政的事,HR的事也让他做。所以也可能这个人并不做记账本身的事,他可能把审核、复核拿过来,记账的事还是会给外包公司去做。然后我们觉得,如果公司人数超过50人,结构可能更复杂了,记账的事就要拿回来。
所以50人以下,可以选择外包公司记账。在20人左右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一个财务经理的角色,或者主管就需要进公司了,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三、创业公司是否需要在很早期,就立马找一个CFO?
强烈不建议互联网公司这么早去找CFO的岗位,因为这个要和整个公司的发展去匹配。大家可以去看,已经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CFO都是空降来的,几乎没有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这么高级别的人是最早成为团队的组成。因为这个其实从匹配,从资源来看,都有点过早。
所以,除非你的创始人中,确实就一开始合作的几个人里,就跟我们公司一样,我们公司都是财务人,所以我去找CFO很容易,因为我们都是做财务的资深人士。但如果你没有的话,我不建议很早就去找。有个词叫可遇不可求,你要赶上了,赶上特别好的专业人士,可以去考虑这件事情。
四、相比财务经理,CFO他更需要具备的一些能力是什么样的?
战略眼光。CFO其实对公司的战略,包括融资、投资,甚至一些战略性的并购,都需要有一定的布局。其实在互联网圈里,有几个知名的CFO,都已经做到了CEO的角色了。一个是阿里的蔡崇信蔡总,一个是新浪的曹总,这都是从CFO的岗位到这种大的战略眼光。所以这需要CFO有决策能力,如果只是一个负责账目的,或者是跟银行、投资人打打交道的人,到不了CFO这个层面上。
五、有些创始人认为,财务最大的用处就是帮他融资?
如果我们把融资寄希望于财务的话,难度比较大。因为投融资有很多专业的东西在里边。我觉得术业有专攻,这件事情应该交给FA去做的,财务人员可以配合融资去做一些工作。虽然FA翻译成中文叫财务顾问,它真的不只是财务的顾问,只是中英文翻译造成的误会。
财务人员可以做的,比如说公司财务的合规梳理,财务预算的编制,资金预算的编制。包括如果投资人签了termsheet以后,做财务尽调,这些专业配合没问题。如果从整个投融资的这个角度来说,不能够寄希望于财务人员。
六、创始人的个人账户和公司账户混用,这个问题普遍吗?
目前还是有,这个可能要谈得更深入一些。尤其咱们新型创业公司,大家都是年轻人,不要受这个束缚,一定要做最合规的准备。因为现在有新三板了,基本上两年多,就完整两年就能上新三板。那么个人账户和公司账户应该是严格分开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合规要求,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其实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创业,他们都混用。其实不是因为从财务费用的考量去混用,就是觉得无所谓,省事。我一直跟大家讲一个道理,就是这些你从个人账户花出去的钱:
第一,本来是应该作为投资进公司的。我们遇到很多创始人,等下一轮投资人来了一看,注册资本还没入齐。实际上他在外面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他并没放进公司。
第二,在外面花得很多钱,有些钱其实可以有票的。比如发的工资,一部分工资是可以有票的。他没有放进公司账里面,公司就少了一块亏损,但是根据税法,亏损五年内是可以弥补的,可以抵扣的。
实际上我老开玩笑说,基本上花了一块钱,就是损失了25%。从这两个逻辑上来说,都不建议去混用,还是公私分明吧。
七、除了以上问题,还有哪些创业者容易犯的一些毛病?
1、账户混用可能还涉及更多的,比如说公司的往来比较乱。自己的往来,可能不光是和创始人之间,和兄弟公司,之前的老公司,一些合作伙伴,资金的往来账户比较乱,这是一种。
2、员工薪资处理上比较随意,各种报销、发票的处理比较随意。
3、用户之间,和客户之间的这个商业模式,比如收入确认,资金的代收代付,包括和客户之间也是搞各种折扣、各种红包等这种操作的 。不是不能操作,确实需要一定的财税涉及在里面,这种涉及如果没有,留后患。这些问题都是创业者遇到比较多的问题。
问:为了避免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最好解决方案,就是在创业初期找一个专业的记账机构?
是。现在大家应该听说最多一个词,在财税部门叫合规。因为所有后面的资本运作、融资、新三板、IPO这些部分,都是以合规为基础的。然后我们觉得这套合规不是一条线,而是多条线路的合规。我们强调是基于特别丰富的一个历史经验的一套方法论,对这套方法论,就是在于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专业人士,可能掌握得不一样。所以呢,如果你不去找专业人士,可能连这些机会都没有。所以还是需要找专业的人士,专业的机构,去讨论这些事情。
当然我觉得创始人也是要多学习,多听一些新的信息、新的知识,然后通过这种学习和你的服务机构去互动吧。
八、在股东入股、增资、转让、股权激励等一些政策上,需要注意哪些财税问题?
股权变化,确实是很多早期创业公司遇到的比较麻烦的问题。我们发现大部分创业者,遇到了这种股权转让税收困惑的时候,主要源于前期没有做很好的规划。可能大家听法务的很多课程也讲了,法务上股权的提前规划和设计,涉税也是一样的。因为你的每一步入资,每一步增资,每一步调整,它都是环环相扣的,直接和你的公司价值相关 。所以这个要提前规划和设计。然后需要很多专业人士去支持的。
说一个最简单的案例,比如大家拿到投资的时候,投资人的估值肯定会高于你的注册资本那部分的比例,那部分在会计上叫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放这里是没有税的,任何增资是不涉税的。但是遇到了有的创业公司,把资本公积用了,其实他也没什么用,他就转成了实收资本。一但转成实收资本,根据税法,这是必须要交个人所得税。所以,其实你也没钱交,钱就在公司里赚的,你个人并没有获得收益,但是税法要求。我遇到太多案例有这个问题了,一定要重视起来。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