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的洪流下 风口在何处?
互联网+、风口、生态……无数热门概念裹挟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互联网创业的洪流。
就在2016年,网红经济爆发,中国一下子冒出几百家直播平台,俨然成了最大的风口;网约车、共享单车、团购等领域都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热热闹闹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刚刚在乌镇落幕。
可当寒冬到来时,靠资本堆出的虚假繁荣急速降温,昔日疯狂的创业者可能只是在泡沫里裸泳。
互联网创业到底是机会越来越多呢?还是寒冬已至?似乎该做的都已经做过了,雾霾这么大,创业者们都迷惑了。
互联网创业机会越来越多
【互联网创业者张浚】:“合并”和“拥挤”是互联网行业的两个名词。滴滴和Uber合并了,58和赶集合并了,美团和点评合并了……一旦某个领域得到初步验证还算靠谱,资本就会疯了一般地涌入,唯恐被落下。于是共享单车领域,从摩拜、ofo、永安的三国大战,到小鸣、骑呗、优拜以及近期巨额融资的野兽骑行团队做的小蓝单车……转眼之间千车大战一触即发。
【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朱啸虎】:互联网创业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而不是越来越少了。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莹辉】:美国硅谷和中国北京中关村是全球互联网创新创业最火热、最成功的两个地标,孵化出的独角兽企业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优势更是遥遥领 先,根本原因就是这两个地方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创造了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创业速度,加速了互联网企业成长。
【美团点评CEO王兴】: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近20年,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中国人口是13.6亿,但网民数已经接近7亿。当网民数到一半的时候,市场光靠广度和用户数已经不能再实现翻番了,但不代表没有增长的空间,而是说接下来互联网的增长,要从广度,即纯粹用户量的增长,转变为从深度,即为单个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服务的增长。
互联网寒冬已经来了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电商这个词已经过时了,未来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时代。
【百度CEO李彦宏】:移动互联网市场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
【51信用卡管家创始人孙海涛】:前两年电商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项目非常火爆,而今年在资本市场遭受了空前的冷遇,感觉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了。
【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康斯坦丁】: 2015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杯咖啡泼到两个人,一个是CEO,一个是创始人。但是进入2016年,行业内外不少人都在感叹,寒潮要来了。
【神奇百货CEO、95后创业者王凯歆】:现在经济下行,融资环境本来就不太乐观,大多数公司都在进行裁员,控制企业现金流。并且据我所知,甚至有些公司都来不及裁员就已经面临倒闭和工资无法发出的困境。今年下半年裁员的公司会更多,如何先存活下来,会是所有初创公司思考的问题。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我觉得移动互联网暂时过了高峰,但更多的连接,更多的数据,更强的处理能力之后,应该还有机会。信息技术还在继续展开之中。可能会有短的沉寂期,就是从市场渗透率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上半场可能已经结束。
BAT时代的创业者
不管看好还是看衰互联网创业,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创业的上半场已过。面对BAT已经形成的相对垄断的市场,新入场的创业者获得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减少。
【康斯坦丁】:全体系化、高垄断性的巨头集团已经牢牢把控住了互联网各个可能突破的风口。如果以创业团队最终突围成功,分得巨头占有的蛋糕为成功标准得话,那么国内的创业者们几乎注定了失败。出行、社交、购物、支付、旅游,几乎每一个高频消费领域都被具有BAT色彩的寡头所把持。如果创业者在某一领域与巨头重叠,做出了所谓“小而美”的企业的话,会在第一时间吸引到巨头的注意。最后的下场,无外乎在资源倾斜严重的竞争中“死亡”或者被收入羽下,成为其战略布局的补充。这个时代真正蓬勃发展的,还是BAT。
【东方富海创始合伙人陈玮】: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To C互联网增长的红利正在枯竭。
消费级互联网领域竞争已经成为一片红海。从行业角度看,资本大量进入提高了竞争门槛,C端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竞争局面,BAT等巨头把持着流量入口,各个细分领域也加速了结盟的步伐。因此,C端市场的投资难度正在加大,投资吸引力逐渐下降。
【“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互联网早期的比赛规则跟现在有很大不同。之前的竞争有点像拉力赛,大家80迈的速度开三天,现在有点像F1,用200迈的速度直接决胜负了。而且资本非常推波助澜,使得这种竞争就像F1赛道里面的直道竞速赛,就一个直道。油门踩得狠,技术跟不上,团队跟不上,组织跟不上,资金跟不上,那你就不行了。
【自媒体人吴晓波】:风险投资模式如同一个加速器,让互联网产业的竞争迭代变得更加惨烈。开心网也是一个现象级泡沫,这个由上海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开发成功的网站创下活跃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纪录,但是很快就被腾 讯夺去了所有的势能。脸萌是又一个很典型的现象级泡沫,可是仅仅几个月后,就归于平淡。它的起落证明了一个互联网规则:在一个大型的社交环境中,所有工具性插件的红利都将归属于平台。
从砸钱到精打细算
疯狂砸钱、用海量资本堆积出虚假繁荣是互联网创业上半场的显着特征。但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烧钱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
【东方富海创始合伙人陈玮】:就国内来说,投资人也因为资本寒冬变得很惜投。过去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造的很多所谓奇迹、商业模式受到了很大质疑,他们盲目烧钱扩张、产品伪需求、把刷单当订单,只会加速死亡,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只剩下融资能力的比拼。
【爱扑网络CFO邓可】:通过补贴快速获得用户,已经深入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灵魂。在中国,没有比给钱更好的方法了。大约从2011年起,大型的面向消费者的创业项目,一开始都要补贴,也就意味着毛利都是负的。所以P2P拓展业务靠返利,外卖业务靠减免,各类上门服务靠优惠。
【张浚】:一味砸钱补贴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死的快,只要砸钱快,新的时代首要的问题是精打细算活下去。
【吴晓波】:小米和华为则是中国新创新的代表,前者用绚丽的互联网思维给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者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一度成为标杆式的典范;后者则厚积薄发,依靠偏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狼性战略,后来居上,与苹果和三星分食高端手机市场。
相比小米颓势已现,长期精耕细作、研发技术的华为正在悄悄崛起。在互联网企业绚烂美好的图景背后,传统的技术创新、投资和利润控制、企业运营和管理等才是其成功的真正支撑。
下半场的风口在哪里?
既然上半场已经过去,那互联网的未来在哪里呢?
【王兴】:下半场可能有三个大的增长点。一个是真正的硬科技,比如人工智能、VR、AR;那另一条路是跟传统产业的全面深度结合;第三条路就是海外市场,因为还有更多未开垦的,没到像中国这样过半饱和的地方。
【张一鸣】:对于下半场,我觉得未来技术蛮有机会扮演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短期来看,品牌、渠道是重要要素,但长期还是取决于技术。
东方富海创始合伙人陈玮:在互联网的下半场,要回归技术核心,抓住技术成本垂直下降带来的巨大创业机遇,人工智能(AI)、物联网等新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即将进入商业化初期的阶段。
【李彦宏】: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医疗、物流、客服、翻译等行业带来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腾 讯CEO马化腾】:人工智能目前的基础设施还差得远,云端的整合和创新才是机会所在。
【58集团CEO 姚劲波】: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平台的创新可能接近尾声了,但是移动互联网与生活各个方面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各种配套技术的成熟和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将使得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会在下一个10年发生巨大的变化。
来源: 第一财经网站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