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经济突然间“火”了?
事实上,在许多经济发展步入平缓期的发达国家,人们已经习惯于分享盈余资源、能力来获取额外收入,对自由职业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运行到增速放缓的调整期,这预示着我们也将迎来分享经济和“自立”经济普及的契机。
在技术、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共享经济在今天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与以往我们曾经追逐过的商业热潮不同,共享经济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会持续发酵的大势。
而今天,还只是一个开端。
共享经济将会改变什么?
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从供给端到需求端、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重新定义我们对商业活动核心要素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市场(需求端的宏观层面)、模式(供给端的宏观层面)、组织(供给端的微观层面)、和个人(需求端的微观层面)。
市场层面
大众市场(Mass Market) ➙ 人人市场(Market of One)
过去大众市场的概念是一统化、规模化的,未来我们将进入到人人市场的时代。从“大众市场”到“人人市场”有两层含义:第一,每个人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市场,最终实现用集体的能力满足集体的需要。第二,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将逐渐让位于场景化、个性化的体验。
模式层面
资源集中(Ownership) ➙ 资源聚合(Aggregation)
原来的商业模式也好,行业壁垒也罢,都是建立在占有和集中资源的基础上。未来“资源集中”将逐渐让位于“资源聚合”:一方面,重要的不再是占有资源,而是通过有效地连接个体与其他组织,高效地调动更加广泛与丰富的资源。
另一方面,企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线性的内部价值链之中,而是基于外部立体的价值网之上。更“轻”的模式赋予企业更大的想象空间,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组织层面
中央协调(Centralized Coordination) ➙ 分布协同(Distributed Synergism)
过去我们的组织一直以科层制(尤其是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为主流形式。在这一经典结构中,中央高层领导发号施令,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指挥协调,基层员工执行落地。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组织形式,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而共享经济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自组织”的可能性:决策并非来自于中心,而是广泛分布的散点;行动未必需要事先计划、传达,而是可以出自即兴、自发的意愿。
这种看似“无序”的组织逻辑却惊人的高效,推动共享经济有条不紊地指数型自我成长。
个人层面
被动消费 (Passive Consumer) ➙ 主动产消(Proactive Prosumer)
在市场、模式、组织之后,让我们在最后回到构成这些商业关系的最基本的单位——个人。早在科层制雏形被提出之时起,关于人性在工业社会如何被“异化”的论述就没有停止过。人成为社会大生产系统中的一颗螺丝钉,失去自由、主动性和创造力;人与人的关系货币化、工具化,整个社会系统很容易被冲垮坍塌。
但是今天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我们作为“人”的角色和关系终于得以返璞归真:一方面,我们从被动的生产者/消费者转向主动的产消者,自主地参与到价值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我们也正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地以银行的借贷记录(货币标准)来评判个人信用,而是综合地接收和考量个人在不同场景的社交记录(社会标准)。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