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推送中,小融跟大家讲到了“养儿防老”。
“养儿防老”的问题是什么?很简单,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孩子少了,没人给你养老!
面对无人养老,究竟应该怎么办?
有专家学者表示,学习西方国家,送老人进养老院。
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被认为是不孝行为。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当然有问题,不过小融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中国的养老院。
中国的养老院有什么问题吗?众所周知,中国的养老院有公办和民办两种,这两种养老院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公办的排不上 民办的住不起
据《新京报》2012年报道,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目前有1100张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
城区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北京。
据《现代快报》2016年报道,浦口点将台社会福利院是南京市某知名市属公办养老院,福利院部设有无障碍设施,走道和卫生间装有安全扶手,每个房间配备电话、网络和呼叫系统。健身房、视听室、书画室等多种设施一应俱全。院里还配了医院,尤为方便的是,在这儿能刷医保卡。
浦口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副院长孟延书介绍,根据老人住宿房间、配置设施,以及护理等级不同,费用有所不同。最高的标准是60多平方米的套房,设有小厨房、淋浴房,并配备全自动洗衣机等,适合老两口住,床位费140元一天。相对能自理的老人护理费每天6元,半失能老人每天护理费14元。此外,还有每天12元到25元不等的伙食费。
“作为公办养老院,这里70%的床位是要留给五保老人、‘三无’老人、特困老人的,另外30%才给社会老人,且大多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因此床位总是满满的,等半年都排不上。”孟延书说。
据《南方都市报》2016年报道,佛山南海区一家名为“泰成逸园”的民办养老院现正在“预售”床位。据养老院施工现场的销售人员称,一次性交纳24万元以上,便可在该院获得一张床位的26年使用权。
据了解,该养老院总共有3500个床位,目前普通床位按不同朝向的差价约2万元,而一个V IP床位的售价则高达44万元。从开放的示范单位来看,每个双人间面积约30 平米,两室一厅的套间约60平米,全部设有独立卫生间、高级电动马桶、小型厨房、独立冷暖空调等配套设施,看去就像是个高档公寓。
养老院被指成特权机构 特权者占用普通人挤不进
据北京晨报2012年报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
退休干部入住“零负担”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养老院发现,原本应该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
若不是门口挂着“广州市老人院”的招牌,恐怕有人会以为误闯了桃源仙境: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79岁的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这家公办养老院已经住了10年,每天唱歌、打牌、看电视,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为进这家养老院,我找朋友打了招呼,院领导看我年轻、身体好,还让我发挥余热哩。”高伯向记者坦承,自己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的退休金加补贴,而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入住公办院几乎“零负担”。
眼下,找关系、打招呼“插队”入住“火爆”的公办养老院,已是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床位紧俏、有300多人排队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5岁的朱伯回忆起三年前入住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要不是我让女婿找关系,哪能很快住进来,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
困难老人被拒之门外
然而,在“特权”老人风光无限的背后,一些真正需要入住公办院的困难老人反被拒之门外。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广州市民李女士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得到的答案却是:无论市属、区属都要排队。
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花3万元的赞助费,把父亲送进一家民办养老院。“就算我们能等,父亲的身体也等不了啊。”李女士说,“其实很多养老院并非没有床位,只是不愿接收失能老人,拜高踩低,把养老责任撇在了一边。”
养老机构竟成特权机构
公办养老院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应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通俗讲就是发挥“托底”作用。但因为政策不明、定位不清,公办养老院以低廉的“托底”价格接收自费老人,诱使不少有钱有势的老人争夺优质公共养老资源。
记者采访发现,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而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有些地方的民办养老院在入院前还要收取上万元的赞助费,令经济困难的老人望而却步。
小结:这两天的养老话题让人沉重,从人社部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到曝出巨额的养老金缺口,再到现今“特权”老人占用优越养老资源,都揭示出“中国式养老”的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式养老”出口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