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府,名企三种孵化器为创业转身
创业维艰,从大多数创业者的嘴里,我们知道,创业是自修内功,除了研究潜在客户群体,迭代产品之外,就是去找钱,听行业资讯。但是你在公路上马拉松的时候,你能不能关注一下公交车,顺风车!
孵化器作为一个创业路上的顺风车,只要你有想法,你有demo的时候。孵化器绝对是一个创业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辅导。
“马上办公”对创业免费资源——孵化器进行了深度研讨.按照当今最先进的孵化器3.0概念,“马上办公”根据自己在上海对接百余家孵化器,总结出魔都最专业的孵化器六点核心构架:
1.孵化器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全方位法律、财务、金融、劳动保障等各方面服务信息,专家顾问信息、引荐人才信息和普通员工信息。
2.专家顾问信息、引荐人才信息和普通员工信息。
3.企业法人数据库所有企业的名单,以及企业的基本信息、最新动态等内容。
4.导师企业对接系统。
5.人才培训系统。
6.企业发展服务系统,孵化器企业与企业之间寻找市场,互助互惠的发展的交流平台,本项目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开发,帮助企业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三种角色获得市场机会。
对创业者来说,孵化器大概永远没有最好的一家。用七夕的话来说,女朋友总是人家的好。地段要通坦,硬件要新,便于吸引人才,价格又不能太高,至于行政管理、社交、指导等增值服务,各家孵化器如出一辙,似乎也挑无可挑。
按照《上海孵化器白皮书》上的信息来看,孵化器分为政府赞助、大学赞助、私营三类。政府赞助是用公共资金设立创新中心,提供硬件设施和面向市场方面的专业支持。企业私营的孵化器,提供融资、管理等服务。大学的孵化器大多会从大学脱离出来,注册成企业,兼容了学术和企业管理的双重特性。
1. 高校孵化器:有政策支持,但并没有想象中的科研支持
在欧美,大学孵化器的都是联合协会。根据他们的统计,在大学毕业三年后孵化的成功率,欧洲是 88.3%,美国是 87%。国内的孵化器起步普遍较晚。
以魔都上海为例,并没有单纯的大学孵化器,而是由政府、大学、高新区联合创办。和投资机构少有长期稳定合作,渠道资源也比较弱。复旦软件园,交大智慧谷,同济大学科技园等,大多对于创业的扶持还局限在行政层面,比如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大学生群体里是最容易走出创业者的,他们有冲劲,没有太大经济压力,现在校方又解放了他们的时间压力。然而在知识技术方面,学校却是袖手旁观的,对教授个人来说,甚至根本不乐意在读的研究生去创业,因为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工作。孵化器最重要的是背景和创业团队的方向相吻合,这样才能搭上顺风车,利用到孵化器更多的软性资源。
2. 政府孵化器:物美价廉,扶持力度大。
公家的硬件资源着实不错,首先跟比地处郊区的大学相比,政府给出的地段贴近市中心,有利于创业团队招聘社会人士。其次和私营孵化器相比,3 元 / 平方米的平价房租创业者也更容易承担。
但除开低成本的硬资源,官僚低效的作风、消极的服务意识很可能是政府孵化器的致命伤。要改变政府孵化器鸡肋般的定位,我认为未来很可能会参考以色列的经验。美国上市公司,除了本土,排名第二的就是以色列,其科技产业素有 “中东硅谷” 的美誉,政府的助力一直走在前面。90年 代就成立了公共 VC,投资的创业公司成功后,再把股权转让给私营市场,使创业公司私有化。2000年 起,又成立了大量的政府孵化器。现在尽管私营孵化器已经抬头,政府孵化器依然不可或缺。
3. 私营孵化器:企业产业链资源,但考验创业者的敏感心理。
在上海,包括像腾讯孵化器,3w,ucloud,飞马旅等通过大量商业产业链的布局角度,开始了孵化器之旅。企业的孵化器更接近企业内部资源。就像 Y Combinator 的导师团,政府和大学是没有能力和前瞻性去组织的。更多产业平台的资源流动性,使得孵化企业迅速成长,但随时保持一颗创造的心,而减少对产业链中的资源过度依赖。
按照马上办公帮助创业团队对接创业者的情况来看,私营孵化器和政府孵化器的市场化作用作用确实远远领先,他们又各有优势,选择产业相关的市场化还是高新产业和政府孵化器“高冷”到底,得创业者自己选。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