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FA,或许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特性:钱的洪流一发不可收拾。正因为好资产的稀缺,导致十次下注有九次亏,做投资的期望回报反而不如以静制动从洪流中抽水的FA:不必费心凝神做判断,不必承担长期Carry的风险,用别人的钱尽快给自己变现。

  

  “王总,我手头上有一个早期互联网家装项目的融资,价格非常便宜,刚股改完准备上新三板,上市后保证回报惊人啊!”

  “为什么觉得便宜呢?而且,新三板和上市什么关系呢?”

  “现在股价1元转让,当然便宜啦。而且马上上新三板了啊,上市公司啊!”

  “Excuse me? 股价1元不考虑市盈率就便宜,而且。。。而且新三板只是挂牌不是上市啊?”

  对话无法继续。。。

  

  这是去年新三板火爆时的情况,朋友圈突然涌出数十个新三板FA。前几天,看到微信热门文章《对了这边有个汽车项目不错,要不要看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最近真是到了全民FA的季节了,从早期、B轮到上市公司并购的票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FA,字面意思是财务顾问,本质上做的是企业的融资中介,对接项目和资金。

  FA的玩法千奇百怪。有人海颜值战术的,有小规模特种兵深耕型的,有日日夜夜勤奋打电话的,有朋友圈高冷直接让打款的抢份额的,有拉数十个大群轮番推项目的。只是最近,越来越频繁听到做投资的人转作FA了。

  追上去一问,回答通常是:

  “投资的Carry遥遥无期,真是理想情怀啊,还不如一年做成几单FA案子。你没看那谁,前几年做到现在,都帝都买房了。凭着混投资圈的关系,好歹也能做成几单。(自信脸)”

  当然最尴尬的还是,两个之前做投资的互相推案子,才发现都已经变FA同行了。

  这也让很多刚进入投资行业的新生感到困惑——是自己选错行了吗?找项目、搜刮项目的活都被茫茫人海FA干完了,而判断项目的事情有老大干,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全民FA,或许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特性:钱的洪流一发不可收拾,惶惶终日,拼命寻找高回报却又稀缺的资产。但正因为好资产的稀缺,导致十次下注有九次亏,做投资的期望回报反而不如以静制动从洪流中抽水的FA:不必费心凝神做判断,不必承担长期Carry的风险,用别人的钱尽快给自己变现。相应的,所有的创业项目都在担心寒冬,都在以融到钱为上策。这从需求端也推升了对FA的需求。

  从本质上来说,FA做的活儿和投资虽然不同,其技术性不输于投资。FA需要经营庞大的关系网络,并且在推送项目时对人下菜,和项目沟通时准确传递资本市场的偏好,甚至还要会点财务、PR。FA做成规模化,就成了YT、HX,再往后期走,就走向了投行。只不过早期FA面对的是投资机构,投行面对的是更广大的二级市场(更多韭菜)。

  说FA短视和甩手掌柜是不负责任的。好的FA需要推送好的项目来完成一次次的人品积累,建立良好的赚钱效应才能推出下一个项目。但问题在于,大多数的人并没有想把这件事作为长期经营,而是能做一单是一单。当然市场本身的冷寂也让人难以对未来期待太多。因此,我们才看到全民FA——券商、VC、PE、实体企业的人加入了这场洪流。更本质的是,这是一次全民急于将关系网变现的行动。换言之,我们都更着急了。

  我们恰巧碰到了这样一个时期——货币超发、资产价格飙升、未来的回报遥不可及,以及,大部分的工作辛辛苦苦也买不起房。上一个增长引擎,我们伟大的乔布斯创造出了苹果后,拉动了整个世界的想象和无尽的动力去实现想象,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普及后让所有人的生活得以改善。今天,去东莞、佛山,去无锡、嘉兴,还能看到大大小小属于手机产业链中某一环的公司。一次跃迁式的进步拉动了无数人的就业和GDP。但今天,我们苦苦寻觅下一次技术爆发点却彷徨挣扎,一个个概念用来炒高了上市公司的股价却没能吸引投资和实干。

  

  图:民间投资投个毛的反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未来的回报折现率猛然升高,人们更愿意获得眼前的利益、短期套现,投身于资本的击鼓传花之中。

  我们听过的那些或真或假的传说更推动了人们投身于此。我们听过拉皮条一单百万的故事,我们听过刚入行的新人FA短时间内买了房子。于是越来越多人涌进了行业。有趣的是,这样的模式不断地重复,从当初的咨询、投行、四大到后来的VC、PE。

  当然世界是公平的。超额收益从来不能长存,特别是在灵活人多的中国。大量新人涌入又恰逢投资回报下降之际,这个市场也很快会成为红海,从而实现劣品市场和精品市场的区分。但这个时间点——资金泛滥加上信息不对称严重,恰恰是倚重于沟通的FA的黄金时代。因为投资回报的体现是漫长的,而FA的收益是现成的,两者之间存在期限错配。等到市场回过神来,信息不对称逐步消除,一个市场才会对质量有更深入的理解。但从现在到未来中间将隔着多少血流成河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