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的教师因电信诈骗损失1760万的新闻火了。近两千万的损失金额让众多网友直呼“吃惊”,高校教师的收入引发关注。
清华教师有1760万很不正常吗?名校教师又是靠什么方式赚钱的呢?在如今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还奏效吗?小编接下来会为大家梳理一下国内高校教师的收入概况。
清华教师诈骗损失1760万 金额之高惊呆网友
8月30日,网上传出一份“警情通报”图片,称“8月29日晚上11时许,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海淀区蓝旗营小区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图片右下方署名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
当晚十点半,海淀公安分局发布消息称,针对网传某大学一老师被电信诈骗的情况,警方已介入调查。
北京晚报报道称,有知情人表示,该老师被诈骗的这笔巨款来源于个人储蓄以及一笔出售学区房的房款,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警方证实。
如按此论,1760万的巨额财产来源便很好解释了。而关于这起案件的更多细节,还有待警方调查。
名校教师赚钱渠道很多元
因为受害人的身份是清华大学教师,1760万元的诈骗金额爆出后,相当多的网友将关注点放在高校教师的收入上,质疑高校教师的岗位何以拥有那么多财产。
高校教师的收入的确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可以通过其收入渠道的梳理解释下高校教师,特别是像清华这类国内顶级名校教师的生存状态。
总体而言,国内高校教师的收入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两大部分。工资性收入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费等。非工资性收入包括:科研收入、校外讲课收入、评审费、稿费等。
2014年,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以全国范围内高校教师的薪资作为数据基础,绘制了年薪分布图:
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分散。 中低收入区间(年收入在 15万元以下)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 85.9%,年收入超过20万的便处于金字塔顶层了。
2015年,“专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以及激励机制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北京地区的18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授的平均年收入为12万168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82853元,占总收入68.1%;非工资性收入38828元,占总收入31.9%。根据调查者经验,在进行收入调查时,受访者往往填报比实际情况较低的收入数,越是收入高的人越可能隐瞒自己的高收入。由于部分大学教师有灰色收入,大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应比图表中的数字还要高一些。
工资性收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费
2014年“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市场化改革之后,高校老师的工资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由政府财政负担;二是绩效工资,由高校自行负担、自主分配,国家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的工资性收入与其职称高低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极大的关系。职称由低到高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行政职务的级别主要有处级、科级等等。
“专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以及激励机制课题组”对北京地区的1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教授的平均年收入是助教的2.7倍。教授的工资性收入是助教的2.1倍,职称差异越大,工资差距越大。
行政级别也对收入造成很大影响。行政级别越高,工资收入越高;行政级别越低,工资收入就越低。处级以上的教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92600元,科级教授为85700元,科级以下的教授为77995元;处级以上的副教授年平均工资为76087元,科级副教授为68234元,科级以下副教授为60266元。处级以上的讲师年平均工资为62652元,科级讲师为49644元,科级以下的讲师为45880元。
除了职称和行政级别这两个因素,教师若入选高层次人才计划也将获得更高的奖金和津贴,从而提高自身工资性收入。
国内的两院院士(简称“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简称“千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简称“长江”)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简称“杰青”)是最权威的高层次人才遴选项目。
2013 年调查显示,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在高校明显处于领先地位,达到教师平均收入的 2.8 倍,其中千人收入最高,达到教师平均收入的 6.2 倍,基本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收入水平接轨,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院士、长江、杰青的收入分别是教师平均收入的 3.2 倍、2.8 倍、2.5 倍。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高校教师收入的两极分化把教师队伍分为“穷教授”和“富教授”两大群体。课题组通过大量访谈推测,高校中“富教授”的比例大约为10%,“穷教授”占到90%。事实上,工资性收入并不是造成高校教师收入分化的最大因素,名目繁多的非工资性收入才是造成教师收入分化的重要因素。
非工资性收入:科研收入、校外讲课收入、评审费、稿费等
科研收入
高校教师的科研提成远超工资收入。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 高校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不少高校明文规定,只要争取到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学校就给予较高的科研奖励和科研经费提成。课题主要分为纵向课题以及横向课题。据复旦大学一副教授介绍,纵向课题来自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对课题成果要求较高,报销制度严格,可用于支付人力费用的比例很低;横向课题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委托,这些项目大多短平快,通常是应用性或对策性研究,尽管也需要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但报销相对宽松。其中,横向课题与申请者的知名度和人脉圈子高度相关。所以,一般教师想要通过科研致富,实非易事,
按照一般惯例,纵向课题的提成一般在10%左右,横向课题可高达40%。一些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如果申请到上千万元的科研项目,每年可获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科研提成或科研奖励,是教师工资收入的数倍、乃至十几倍。
而课题分布与学科类别密切相关。2014年“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指出,应用性学科外来的横向项目多,基础理论学科的可申请项目少得可怜。也有媒体早前报道显示,一般文科院系能争取的最高项目金额为80万元,而且数量极少,文科教授能够申请到的项目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之间。工科院系则完全不同,数千万元的项目并不少见。
校外讲课收入
近年来考研热、考证热等充斥大学校园,许多高校教师都会去校外辅导班讲学,赚“外快”。据了解,全国各大考研辅导班一次性支付给主讲教师的薪金最少 1000 元/节,知名教授讲一次课收费超过万元也早已不是新闻。重庆某高校教师一个暑假辗转在几个高校的研究生辅导班讲课和卖自己编的资料,收入便超过20万元。一些“名师”还会分成办班利润的 40%-50%。校外讲课收入甚至为其基本工资的几十倍。
除了应试性较强的辅导班授课,还有不少高校教师加入商业化程度更高的“总裁班”。这类机构大多以客户导向。通常青睐成功学、管理学、周易、金融、法律等学科。
一些企业和公司常常邀请他们去作报告、搞培训,邀请方会按专家、教授的知名度支付相应的报酬。据有关媒体报道,知名教师到广州和深圳等地讲课,一等水平的高校教师每天讲课收入大约在2-3 万元, 二等水平的每天 1-2 万 元, 三等水平的每天5000-8000 元。一些知名教授两、三个小时的学术报告或讲座,收入可过万元。
除此之外,许多巨星级教授都会有可媲美一线文体明星的出场费,但是他们属于精英中的精英,凤毛麟角。
评审费
2013年,北大一普通基础学科院系的教授曾自曝评审费明细。但这部分收入并不高。主要包括博士论文评审、其他学校评教授的材料评审、基金委项目评审等等,博士论文每本一般是100元,每年五六本;职称材料一般是100元,每年两三份到四五份;基金委的项目每年评几十份,大概有1000元左右的劳务费。给国外的学术刊物审大量的稿子,都是完全免费的。偶尔给国内杂志审稿,审稿费为每篇15-40元。如此算下来,一位普通教授每年的评审费在两千元左右。
稿费
高校教师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投稿到各类期刊上,获得一定稿费收入。学术上更有成就的会出书获得版税。版税收入不容小觑。200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于丹曾以260万版税收入名列榜单第98位。
兼职
许多高校教师都会到企业兼职、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获得可观收入。特别是其专业方向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他们有的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或被聘请为董事、顾问,或为企业做项目。据报道,北京一些高校教授在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年收入过百万元;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企业做项目,完成后通常按项目收益的30%提成,一份专业性强的报告就可能值10万至20万元。
开公司创业
除了去企业兼职,还有不少教师干脆自己开公司、办事务所。十多年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廷壁因成功攻克卟啉铁工业化生产世界级难题,以技术入股,获得了红桃K集团10%的股份,一举成为荆楚科学家首富,资产过亿,轰动一时。
专利费用
不少科研成果通过专利费用顺利变现。今年三月,复旦大学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许可给美国HUYA(沪亚)公司。根据协议,沪亚将采用里程碑付款方式支付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金。
如前文所罗列,一位高校教师的收入渠道可以非常多元,但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变现的教师只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