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共享单车,其本质不过是一个批着共享经济外衣的新型单车出租公司而已。一小时几块钱的租车收入,真能支撑起几十亿的资本投入和过百亿的市场估值吗?至于说这是一个高频应用,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增值服务,恐怕又是画大饼想象而已。真要刨根问底能够延伸出怎样的增值服务并能转换成真金白银的,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真的说清楚吧。与其说想象空间无限,不如说是投资者吹大估值泡沫、忽悠下一个接盘侠的故事。

  一辆单车,在被贴上互联网共享经济和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标签后,就开始化腐朽为神奇,身价陡然以数十亿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传奇。

  10月10日,ofo完成了1.3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人阵容堪称奢华,其中包括:滴滴出行,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小米,中信产业基金,远景资本,俄罗斯投资人Yuri Milner,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等等。

  

  与此同时,摩拜单车在10月13日也宣布了最新一轮的融资,融资金额同样超过1亿美金,投资方阵容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包括:高瓴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愉悦资本,熊猫资本,祥峰投资,创新工场,以及美团创始人王兴的个人投资。

  

  而更早些时候的10月7日,颇有山寨版摩拜的小鸣单车也宣布完成一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运动单车品牌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而此次的融资,距离其上一轮的天使融资,仅仅过去了数十天。

  

  小小的共享单车,何以能让资本如此的癫狂?

  我们来看看这些投资机构的看法: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市场上的好项目太少,所以看到一个好项目,大家就都来了,而且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足够大,频次足够高,我觉得想象空间还是有的;毕竟,绝大部分人在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中是愿意,而且喜欢骑自行车的。

  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政府之前也做过公共自行车的项目,但由于注册支付的流程复杂,有桩情况下还车的过程也很麻烦,所以使用的人并不多。摩拜单车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无桩,创新地通过智能锁和GPS来管理车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进入成熟期,市场上好的投资标的在减少,投资机构都倾向于投高频应用,但现在高频应用已经不多,打车、外卖等行业的市场格局已定;另一方面,国外有共享单车的成功模式,但中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摩拜单车正式上线,虽然只有几个月,但使用人数爆发式的增长,是投资机构比较看重的。

  易观智库分析师王晨曦:摩拜单车、ofo等公司的融资速度之快,确实出人意料。各路资本进来的意图其实并不太一样,比如:滴滴出行是为了丰富自己综合交通出行O2O的布局;而投小鸣单车的传统自行车厂商凯路仕则是为了抓住互联网转型的契机;还有的资本是为了进入市场获取用户数据,进而做更多的增值服务。

  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目前最后一公里的市场尚在早期阶段,这个市场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这是出行公司达成闭环,激活用户活跃度的关键。

  也有媒体将这些风险资本涌入共享单车领域解释为四姨太效应: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四姨太为了争宠,假装怀孕。四姨太的算计是,虽然是假装怀孕,但是因为吸引来了老爷更多的关注,就会有更多怀孕的机会,时间一长,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这被称为四姨太效应。

  说共享单车是四姨太效应,也许的确是低估了单个投资人的智商。但今天的创投领域,充满了炒作和画大饼、讲故事的风气,也充满了集体蜂(疯)投、集体吹泡沫的不争现实。

  在我看来,所谓的共享单车,其本质不过是一个批着共享经济外衣的新型单车出租公司而已。一小时几块钱的租车收入,真能支撑起几十亿的资本投入和过百亿的市场估值吗?至于说这是一个高频应用,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增值服务,恐怕又是画大饼想象而已。真要刨根问底能够延伸出怎样的增值服务并能转换成真金白银的,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真的说清楚吧。与其说想象空间无限,不如说是投资者吹大估值泡沫、忽悠下一个接盘侠的故事。

  一个尚未成熟的市场,玩家连盈利模型都不清晰,就在被不理性的投资一轮又一轮地吹大估值的泡沫,并期待着未来资本市场上的一夜暴富。

  谁会最终为此买单?

  滴滴和快的合并了,吹出了一个垄断市场的巨无霸。摩拜和ofo会同样合并吗?

  由此,共享单车的校园市场和公共市场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和网约车携手,成为端到端出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全新的资本故事,让我们期待下一个更大泡沫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