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圈,独角兽越来越成了倒霉蛋的代名词
“没有公司希望陷入这般田地,一方面太贵,大公司无福消受”
神话故事里,看到独角兽是件喜事。然而在金融科技圈,独角兽却越来越成了倒霉蛋的代名词。近期的估值趋势显示,力争突破10亿美元估值可能已不再符合初创企业的最佳利益。投资于金融科技领域的风投人士亦如此认为。尤其让投资者感到头疼的是金融科技公司,不断走高的估值令意欲收购它们的大公司望而却步,处境十分尴尬,而它们自己的业务模式又不足以令其在公开市场上亮相。
风投公司Anthemis Group联合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说:“没有公司希望陷入这般田地,一方面太贵,大公司无福消受,另一方面能否长期自给自足又不确定。”
融资数据可以佐证,上述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投给风险资本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较第一季度下降了49%。美国P2P公司LendingClub Corp.遇到的大麻烦也不禁让投资者对金融科技业更加提心吊胆。该公司2015年底上市时的估值曾高达54亿美元,但目前已缩水至21亿美元。
投资者现在的冷淡态度和去年的如火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他们勉力接纳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老化技术和金融危机后的新规。
CB Insights的数据还表明,迄今为止金融科技领域的巨额收购案包括:2013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以11亿美元收购农业保险初创企业The Climate Corp.,2015年新加坡电信(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收购支付安全认证商Trustwave,以及2013年EBay Inc.以8亿美元买下全球支付平台Braintree等。
金融科技业的大规模收购案(来源:CB Insights)
2015年美国西北互助人寿保险公司(Northwestern Mutual)收购线上理财服务商LearnVest也属大手笔。知情人士称,收购金额超过2.5亿美元。规模不算小,但未及10亿美元的“独角兽”门槛。LearnVest创始人兼CEO亚历克萨•冯•托贝尔( Alexa von Tobel)说,到现在她都很满意LearnVest被收购的这个决定。
她说:“以我之见,跟这些大公司联姻让他们更快地实现了机会价值。一年过去了,我很高兴当初决定这么做。
但有若干初创企业已经突破了这些估值。网络贷款公司Social Finance Inc.和Lu.com的估值分别超过了40亿美元和180亿美元,京东金融估值71亿美元。
其他类似公司也在奋力追赶。智能投资顾问公司Betterment LLC和Wealthfront Inc.的估值各为7亿美元,在线转账服务商WorldRemit估值5亿美元。
估值每涨一次,潜在的买家池子就小一圈,大公司也就愈发怀疑,如此高的估值能否给它们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and Young LLP)的Nikhil Lele说:“从现有公司的角度看,我们从几个客户那里了解到,他们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收购案不太有把握,因为他们对某些公司的估值也并非总是如此自信。客户想努力搞清楚是否要进行收购,收购后的增值点到底在哪里,这与已经摆在台面的估值有何关系?”
对金融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收购风潮2015年十分汹涌,2016年归于平静。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有22个收购案,2016年这一数字降至16个。
美国每季度风投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收购案数量(来源:CBinsight)
若要问,谁能豪气万丈地收购那些高估值公司?恐怕要寄望于金融圈外愿意出手的企业巨鳄了。苹果和亚马逊等公司虽然坐拥可以肆意收购的大笔现金,但它们也许会踌躇不前。
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 Ltd)的合伙人乌黛•辛格(Uday Singh)说:“我们希望看到科技圈新成员的加盟,已经等了一段时间,显然这还是有可能的,但科技公司眼下的障碍是,金融服务业管控得很严,科技公司难以适应合规政策。”
于是,可能不得不面临低估值成交的无奈之选,这种事情在其他行业也不是没出现过。举例来说,估值曾高达约10亿美元的Gilt Groupe Holdings Inc.后来就同意被哈德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以2.5亿美元收购。
上市也不像以前那样有吸引力。这个圈子里备受瞩目的三大IPO交易,只有一个公司的股价目前高于发行价。Lending Club和On Deck Capital Inc.均远低于发行价,Square Inc.的股价波动了几个月,但现在高于发行价。
上市后苦苦挣扎的金融科技类公司(来源:彭博社)
On Deck的首席运营官詹姆斯•霍布森(James Hobson)2016年5月在会上表示,尽管公司在公开市场上的起伏较大,但他不后悔让公司上市的决定。不过他也提醒说,上市并非是所有公司的最佳选择。
他说:“我觉得这事需要讨论研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我们肯定要上市。’上市需要投入大量物力、精力和金钱。但要是能讨论清楚,绝对是一条康庄大道。”
风投机构Anthemis的创始人艾米•诺阿卡斯(Amy Nauiokas)说,虽然很多初创企业可能已经深陷泥淖,但应该没有大碍。“在我看来,对很多身处困境的公司来说,有很多孤军奋战的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