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外界广为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在推广过程中骗取和违规谋取补贴情况,财政部于9月8日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媒体吹风会。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吹风会上曝光了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补国家财政补贴超10亿元,个别企业已被取消整车生产资质,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五家车企骗补被通报批评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爆发以来,国家分批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调查。有关部门内部人士表示,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年初组织力量对93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其中,查处新能源汽车有牌无车3547辆,涉及骗补金额101021万元;有车无电19158辆,金额187510万元;关联方闲置涉及33家车企,共30414辆;终端用户闲置涉及54家车企,未提车6093辆,已提车15269辆。
在财政部所曝光的5家企业,都在 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千万元。其中,苏州金龙骗补数额最高,达51921万元。该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成功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而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
而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河南少林客车分别被认定有154辆、327辆、252辆未完工提前上牌,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别为5574万元、9810万元和7560万元。
对于为何苏州金龙没有完工的车都能获批车辆行驶证?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公司去找一个客户,双方拟定一个购买合同,然后拿着这个合同去到相关部门申请车牌和车辆行驶证,只要事先在各个环节‘协调好关系’,‘打好招呼’,不用核实车辆和交易的真实性,就能直接获得以上两项证明。然后就可以去申请补贴了。”金龙客车在电动车还未出厂就申请到了国家新能源的补贴,也反映出了在政策监管方面的漏洞。
比亚迪在骗补企业名单之列
除上述财政部公布的上述5家骗补企业名单及处罚措施外,据证券日报报道,骗补名单还涉及到有车无电车企共12家,分别为现代、吉利(康迪)、福田、申沃、少林、力帆、天津比亚迪、安凯、唐山上汽、青年、华普、一汽客车;标识不符(电池)车企共8家,分别为江淮、日产、恒通、飞驰、宇通、中通、南京金龙、吉利。
而对于“比亚迪的天津子公司在骗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公司名单上”这一消息,比亚迪发言人回复询问表示,未收到任何关于公司涉及新能源骗补的处理或处罚决定。
财政部等部门对于上述20家企业的处理方式是取消2016年补贴预拨资格;问题车辆2015年不予清算补贴,且2013年-2014年的补贴也同时追回,但合规车辆可以继续销售。
而在新能源汽车骗补落地后,江淮汽车早盘强势拉升,股价盘中涨停。新能源汽车板块其他个股普遍上攻,截至发稿,亚星客车涨超8%,中通客车、永贵电器涨超5%,升阳股份的等多股涨超4%;而踩雷的金龙汽车早盘一度大跌逾7%。
国内补贴粗放、缺乏监管
“目前,能骗补的车设计都比较简单,只是进行简单的改装,地盘、车身基本都没动,只是把动力系统改成电池系统,这样的车开发费用不高,技术非常简单。”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这种造车方式造出的汽车能获得补贴并在社会上运行,暴露出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
国家虽然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但补贴却没有很严格的产品参数、质量检验等补贴标准区分,只要是“电动汽车”,在生产、销售等环节采取一刀切的补贴,正是这种一刀切的补贴使得真正刻苦攻坚,研发创新的企业“吃了亏”,却肥了钻了空子的车企。
为了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目标和任务,有关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够谨慎。王秉刚说:“制定中央补贴的时候,基本原则是把(新能源汽车相对燃油车)所增加成本的主要部分能够补足,但后来地方为了加快推广的力度,就变成1:1的配套补贴,超过了预想的数额。”
其实,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并非中国首创,但在德国、法国等国家,会提高补贴的门槛,提高续驶里程数标准,从而推动真正的电池技术研发。相较于国外的补贴政策,中国的补贴显得有些粗放、缺乏监管以及审核较弱,导致资金被骗补,这背离了补贴的初衷。
在去年5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发改委联合制定了第三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2017年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逐步下调,到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将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