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每天早晨出了地铁站后,还需要走十五分钟的路才能到公司。但现在,我可以在地铁口随便选择一辆共享单车,只需花五分钟就能骑到公司。得益于共享经济的红利,我每天早上可以多睡十分钟的懒觉。

  共享单车的出现,恰当好处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正是如此,仅仅两个月时间,共享单车大战便从北京、上海一路打到了广州、深圳。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这场大战中逐渐改变,这种变化就像两三年前我们迅速适应了网约车一样。

  然而,不知从某天起,我发现这种变化开始慢慢变味了。

  原来地铁口和街道只会停着几辆小橙车,现在出现了成排的小黄车、小蓝车、小绿车,它们就像穿着各种颜色战袍的军队,在这个城市奋力争抢着地盘。再后来,我又发现这些颜色各异的共享单车就像失去帅领的士兵一样,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胡乱停放,有些是横七竖八地摆放在街头,有些甚至是躺在了道路中间,甚至还可能看到各种共享单车“打群架”(被堆积在一起)的情况。

  

  而这些乱象的背后,也预示着一场被共享经济包装下的融资大战就这样打响了。

  资本市场硝烟弥漫

  共享单车虽然在今年下半年才进入主流视野,但融资的疯狂程度却令人结舌。以 ofo 为例,今年以来就完成了五轮融资,实现了从 A 轮到 C 轮的三级跳。而最新的 C 轮融资高达 1.3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小米、顺为资本、滴滴、经纬等。

  摩拜单车在今年也完成了四轮融资, 9 月份的 C 轮融资高达 1 亿美元,领投者包括高瓴资本、华平投资集团领投。而 10月份的 C + 轮融资,虽然没有公开透露,但融资额度也将超过 1 亿美元,投资者包括红杉和腾讯等。

  

  除了以上两家已经完成了 C 轮融资外,多数的共享单车入局者目前都处于 A 轮或者 B 轮状况。而随着入局者的增加和共享单车概念的火热,各家的融资金额也从一开始的数百万、数千万人民币跃升到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同时,投资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整个资本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

  有趣的是,滴滴给 ofo 投资了数千万美元,但作为滴滴多轮投资方的腾讯,却向 ofo 最大竞争对手摩拜单车投资了数千万美元。

  盈利模式迷雾笼罩

  融资大战愈演愈烈,但困扰共享单车的核心问题——如何盈利,却仍是迷雾笼罩。

  共享单车的主要盈利来源是靠用户骑行,这虽然是很清晰的盈利模式,但算上单车的报废成本和维护成本,要实现盈利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ofo CEO 戴威曾分享了部分数据:目前我们每辆车(每天)大概能带来 5-10 元的收入。我们自行车的成本不到 300 元,若按照 12 个月报废来算折旧的话,我们每天的折旧不到 1 元。我们每个运维人员大概负责 300 辆车,一天薪水 100 块,平摊到每辆车上,一天的成本也不到 1 元。所以总体简单算下来,我们的毛利大概在 70-80% 左右。

  

  乍一看,数字的确很好看。但每天收益、报废时长、维护成本等数据仍存在疑问。比如每辆单车要带来 5-10 元的收入,就需要被用户骑行 5-10 小时,而除去用户每天大概 8 小时睡觉时间不会被用到外,每辆 ofo 在白天一半时间都必须在路上。另外 ofo 单车虽然造价仅 300 元,但报废时间却远达不到 12 个月,有些甚至不到 3 个月就需要维修。这些数据的不确定性,都使得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存在疑问。

  恶性竞争乱象丛生

  资本的疯狂投入,加上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也就直接促使了共享单车的恶性竞争,因为大家都想通过速战速决的方式来赢得市场。

  上个月,小蓝单车进入深圳时,便与摩拜单车发生了纠纷。后者称自家单车的二维码遭到恶意破坏,却被挂上了另一个共享单车品牌的二维码。而小蓝单车则声称,刚铺车第一天就遭到了专业工具的破坏,对方没有确凿证据的指控是在恶意污蔑和抺黑。

  

  除了同行间的恶性竞争,共享单车还需面临更为现实的问题——监管的缺失。

  比如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便是胡乱停放,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公共交通出入口、人行道停放大量的共享单车,不仅扰乱了站点周边的秩序,还影响乘客的进出通行。共享单车虽然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同时它也给城市交通秩序带来了新的困扰。

  另外,共享单车还需面临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人性。自共享单车出现以来,便时不时出现被恶意破坏的新闻,比如单车被扔进河里、二维码被破坏、将自行车搬到家中、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等等。

  过度投放资源浪费

  然而,即便如此,入局者仍在疯狂地投放单车。

  以深圳为例,入驻的共享单车有摩拜单车、 ofo 、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摩拜单车在今年 10 月 16 日入驻深圳,短短一个月便投放了 3 万辆单车,到今年底投放量将达 10 万辆;而 ofo 在 12 月初宣布,年底前将在深圳投放 6 万辆单车;小蓝单车进入深圳时,首批投放了 1.5 万辆单车;小鸣单车大概投放了 3000 辆。

  

  这样算来,到 2016 年底,深圳的共享单车数量便达到了 18 万辆之多。但一个城市真的需要这么多单车吗?

  有专家分析,判断一个城市的单车容纳量多少比较合理,用常住人口数量除以 150-200 是比较科学的计算方式。深圳 2015 年的常住人口在 1077 万左右,按此计算合理的单车容纳数量为 7 万辆,这个数字显然低于投放数量。

  过度的投放必然会带来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城市公共交通带来困扰,造成恶性循环。

  归于理性单车复兴

  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环境日益严峻的当下,共享单车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它甚至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双脚在高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又再次适应了单车这一传统交通工具。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共享经济下互联网力量带来的一次单车复兴。

  

  然而,资本的过度投入,入局者的过度投放,也让共享单车陷入了困局,这种局面和当初的网约车大战极为相似。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资本逐渐回归理性,入局者维护成本日益增高,整个共享单车市场也会归于理性,最终出现网约车市场同样的结局——收购整合。

  而到那时,我们或许能迎来真正的单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