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信设备商中兴通讯通过收购广通客车获得了进入汽车市场的资质以及传统造车技术,将涉足客车市场。近些年来中兴通讯越发“任性”了,在两年前高调进入无线充电领域后,如今又要开始造车。对于此次动作中兴智能汽车副总经理田锋也给出了一个傲娇的回答“我们就是要造车。我们希望五年时间,争取在商用车市场做到业内前五”。

  中兴:选择造车我们并不是跟风

  对于此次进入造车领域,中兴表示并不是头脑发热的跟风。自去年已经开始中兴就启动了整车厂收购项目,2015年6月8日正式开始启动收购谈判,在珠海市政府的帮助下,2016年7月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兴以数亿元入股取得了绝对控股地位,最终完成收购。

  除了收购广通客车,中兴还计划在珠海建立智能汽车制造基地。该智能汽车制造基地落户珠海金湾区,占地面积约1200亩,总投资146亿元,分两期建设,完工后将形成年产新能源客车整车1万辆、新能源专用车2万辆的生产能力。据悉,目前中兴造车已获订单。

  对于中兴造车有人说其是逼不得已的转型选择,一方面,中兴在面对华为、爱立信以及重组之后的诺基亚有压力,另一方面美国对于中兴的出口限制措施迟迟未能彻底解决,依然存在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无限市场空间

  2016年汽车业跨界造车成风,“新能源汽车”也一直是市场上的热点所在。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大事频现跨界造车成风、新能源骗补丑闻、皮卡解禁、国八条取消二手车“限迁”、无人驾驶成风口、共享用车等等新闻事件、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最值得让人关注的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政府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动力电池、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并安排一定工作经费,用于目录审查、检查检测等工作,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可以申请补助。补贴标准于2010年推出,并且在近年间进行了不断的修改调整。

  其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仅占汽车总体销量2%左右的市场份额,普华永道在本月初首次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蓝皮书中预测,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85万辆左右。截至2016年12月8日,北京已累计收到个人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申请和确认延期的共20964个,2017年的新能源指标释放还未开始,就已经有3万个被提前预定了。

  由此,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下,新能源汽车的魅力不断提升。

  跨界造车成风,“新能源汽车”成香饽饽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引力下,大批企业纷纷跨界造车,近期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乐视了。2014年12月9日,乐视创始人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2016年4月20日乐视超级汽车亮相于北京五棵松,届时乐视宣布第一期要生产20万辆车,但如今再看乐视我们也只能呵呵了,处于资金链断裂时期的乐视再谈造车就像是在讲笑话。近日,乐视对于超级汽车再次进行发言,表示不会放弃汽车业务,并且要将乐视汽车上市,这可真是印证了“人艰不拆”这句话。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今后汽车市场的发展潮流这一点大家都是坚信的,但这个发展之路要走多久目前还不得而知,对于乐视汽车的发展未来还是要依靠“乐视超级汽车”的实物来证明,但就目前乐视的发展状况来看,不知还能坚持到几时。

  对新能源汽车至死不渝的除了乐视的贾跃亭还有格力的董明珠,在格力股东的强烈阻挡下自掏腰包并召集了王健林、刘强东等好友完成了对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收购。

  据悉,原本中兴通讯要与银隆进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然而,却被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以高出几倍的价格抢了这门生意。但其实银隆并不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公司,早在2010年该公司收购的美国奥钛之后,又与2012年和2013年先后收购了两家汽车制造公司,以此得到了汽车生产资质。银隆究竟是怎样向董明珠和其他投资人展示本身“魅力”而广获青睐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跨界造汽车的除了乐视、格力、中兴外,还有被汽车之家出局的李想和李彦宏,吉利的李书福,还有一大批的互联网企业也进入了新能源领域的赛道如蔚来、和谐等。

  不管企业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初衷是什么,新能源汽车都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企业来看,究竟谁能真正造出新能源汽车,是强硬的董明珠、痴迷的贾跃亭还是深思熟虑的中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