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后,除了战略布局的变化外,各专车平台在资本市场的新动向也是备受关注。
其中,有100亿美金现金储备的滴滴(已经收购Uber中国),在新政下开始与全国租赁公司、出租车公司展开合作。已成功挂牌新三板的神州专车,最新筹谋融资百亿布局汽车电商。
同时,还在拆除VIE股权架构的易到,筹备着新一轮融资,进行着国内资本上市的进程。在前有滴滴、后有神州专车的情况下,易到究竟还有多大的投资价值、能不能再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中国出行目前的市场渗透率仅为1%
在分析易到的投资价值之前,先看看整个移动出行市场在新政实施后的发展前景。
11月,网约车新政开始实施,各地细则纷纷下发、并部分城市开始试运行。不少人士认为,“新政的实施对司机群体,这一移动出行最核心的基础影响较大。各地新政对从事网约车司机设定了一定的门槛,这将大大减少司机数量,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各家平台的影响力。”
而有媒体在统计分析全国已公布网约车细则草案的62个城市中发现,全国整体监管宽松程度其实大不相同。对本地户口、本地车牌、车辆轴距这几个核心维度同时做严格要求的城市仅有5个,占比仅为8%。除北京、上海等个别城市外,全国有92%的地方城市针对网约车的监管其实是整体趋于宽松的,这对滴滴、易到在市场拓展上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也有资深分析人士认为,即便是在监管较为严格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网约车的渗透率已经很高,大众已经形成网约车出行的习惯,用户需求也很高,其巨大的出行消费需求也将带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司机加盟。同时,北京、上海较严格的监管,只会促进其网约车服务进一步走向高品质服务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阶段,这些地方的用户也将享受更高品质的专车服务。
“中国出行目前的市场渗透率仅为1%,随着城市化进展和民众生活水准提高,出行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新政下的滴滴、易到仍有巨大发展潜力,而这个巨大的市场也自然会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司机加入”,一位长期研究出行行业的分析师表示。
滴滴虽然已占据移动出行市场的近90%份额,但相比整个出行市场来说,滴滴的体量仍很小。滴滴总裁柳青今年6月曾公开表示,“限定在城镇人口的环境中,中国城镇人口有8亿,一个人一天出门一次到两次,8亿人每天出行大概是11亿-13亿次左右。目前滴滴的市场渗透率只有1%左右,而美国旧金山的移动出行渗透率是15%。”
可见,中国移动出行的市场前景仍是巨大的:移动出行市场的渗透率每增加1%,就等于多了一个具备滴滴规模及影响力的平台。也就是说,移动出行市场的未来还将会再诞生出99个“滴滴”平台。也有第三方数据机构预计,“到2018年,汽车共享出行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全国GDP总量的2.7%左右。”
易到坐实专车第一品牌
在移动出行市场前景依然广阔的前提下,易到显然还是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但这个价值有多大?
先来简单看一下易到的发展历程。易到在2010年成立,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网约车市场(Uber2009年成立、滴滴2012年成立)。以C2C运营模式整合社会车源的易到,率先切入的是高端商务出行市场。早期的这一市场定位,也决定了易到一直以坚持深耕服务体验为核心,这让易到最终确立了如今“高素质司机、高品质车型和高素质乘客”的品牌形象。
虽然易到在未来的6年运营都属于“非法”,但这并不妨碍这一创新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约车就此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习惯。在先发优势的助力下,易到在2014年下半年前一直保持行业第一的位置(数据显示,在2014年上半年,易到占据着国内专车市场的90%份额),这也让易到在资本市场备受肯定。
据公开资料,易到在2010年创立中国网约车行业至今共完成了6轮融资:天使轮融资来自徐小平的真格基金;A轮获得来自晨兴创投、美国高通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千万级美元融资;B轮数千万美金投资来自宽带资本;B+轮为携程和DCM领投的近6000万美元投资;2014年9月易到宣布完成C轮融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领投,规模超过1亿美元;去年10月,易到获得乐视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并由乐视控股成为乐视生态核心之一。
但易到专车市场第一的份额,在滴滴、Uber2015年初以大规模补贴进入专车市场后,就被迅速吞噬了。因为,对于当时用车需求更多还只停留在从A到B地理位置迁移的大众来说,“低价“比起任何因素都更具吸引力。据易观数据显示,2015年第1季度中国专车服务订单量占比前三名分别是滴滴专车、Uber和易到,占比分别为78.3%、10.9%、8.4%。可见,在专车市场价格大战中,易到的先发优势已不再。
易到曾一度被逼至绝境、濒临“死亡”,好在去年10月乐视的入股,给易到带来了再次崛起的机会。在乐视强大资本和丰富生态资源支持下,易到随即开启了系列生态充值返现的营销活动、积极引入高端人才、强化会员运营体系等全面升级的战略,使得业务在今年得以持续迅猛上涨。根据易到最新公开数据显示,易到5月新增司机车源就均突破100万;6月的日订单也已超100万,总交易额位居滴滴之后的市场第二位置,占纯专车市场30%份额;目前活跃车源、司机总量已超300万。
中国权威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最新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出行行业现已形成滴滴、易到双寡头的稳定格局。其中,易到在今年更是保持了惊人的连续10个月的稳定增长,并创造了移动出行行业里最长的连续增长记录。数据显示,易到最新10月的月活用户涨至578.16万,已是年初月活用户数的3倍多。
易到也正在积极与更多第三方伙伴合作,把出行与线下生活服务场景融合打通,如生活服务、购物、娱乐、社交、金融、保险、理财等消费服务,向用户(包括司机)提供“全生活场景”的服务,来丰富商业盈利模式。
另外,易到今年也积极引入高端人才,为整体业务的持续增长配备人才驱动的引擎。3月,历任乐视网副总裁、乐视TV高级副总裁、乐视智能终端事业群CMO的彭钢加盟易到,任易到总裁;5月,阿里巴巴集团原农村淘宝中西部大区总经理冯全林加盟易到任职COO;9月,Uber美国原负责中国区反作弊业务的技术大牛尹佐宁博士加盟易到,任技术副总裁;10月,高德地图服务研发中心总经理张凡陆续加盟易到,任技术副总裁;11月,Uber百人精英团队加盟易到,主要为运营和产品人才。同时,易到在8月还开启了“千人招聘计划”,引入精英人群以及产品技术人才。
可以说,如今的易到在业务增长、盈利模式创新以及人才配备上,都更具独特的优势,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网约车平台依然值得投资
易到还有很大的投资价值,但还有一个问题:资本市场留给易到的钱还多吗?尤其是在滴滴吸收了大量资本市场的资金、神州专车也依托主体神州优车成功挂牌新三板后。
在这不得不先提一下滴滴的融资情况。滴滴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上百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阿里、苹果、富士康、中国邮政、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民航股权等,估值一度高至330亿美元。有人曾开玩笑说,滴滴基本上把关注专车市场的钱基本都拿了个遍。
这就造成了“资本市场留给易到的钱不是很多”的印象的产生。
其实,中国资本市场的闲钱还有很多,现在全国的基金就超过2万个,好的投资项目也总是能成功获得资本青睐。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近期在公开场合演讲时就表示,“很多人目前感受到的资本寒冬,但其实周围还有很多热钱,创业团队看世界的同时也需要多看看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在摩拜单车、ofo之后很多共享单车的创业项目依然能成功获得投资。此外,中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IP、AR\VR和人工智能等热门项目,大部分团队也都获得了投资。一位跨境投资领域的风投从业人士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热钱太多了,要抢着项目投。”
在高频的入口价值下,滴滴、易到等专车出行平台当然是一个价值很高的投资项目。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新政的实施会使得专车市场的投资价值受到影响。新政实施后,不少媒体报道称,滴滴部分司机和用户开始流失。更有分析师表示,网约车新政痛击滴滴,其估值或下降一半。近日,滴滴更是被传出要裁员1000人的新闻,其中大部分为负责“快车”业务的人员。有数据显示,“快车”业务一直占据着滴滴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滴滴将面临巨大打击。
分析认为,这将加长资本市场对易到的考验期,毕竟市场第一的滴滴在承受新政的巨大挑战。但与滴滴不同,易到的发展其实一直与新政思维相符,那就是坚持“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
得益于早期商务精英的出行布局,易到坚持高品质服务,用户群体偏高端化,对价格敏感度低,对应的也具备更多接近新政要求的车源(易到车源审核门槛一直较高)。此外,易到一直以较高客单价吸引着大量司机,因为高客单价意味着司机在相同单位时间内,挣到更多钱。
而且用户消费习惯也与滴滴不同,易到大部分用户已形成先充值再进行日常生活出行的消费习惯。这展现了易到在运营会员运营体系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这也直接促使易到的用户更具粘性,与平台的信任感更强。还有就是,与滴滴的全出行平台定位不同,易到要打造的是汽车出行生活方式,即布局与汽车出行生活相关的全服务消费场景,这将进一步加强用户粘性,以及最大化地挖掘用户价值。
所以,新政下的易到,有了更规范的、更良性的竞争跑道。在移动出行已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还有巨大的出行需求尚待被满足,易到依然占据先发优势,也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比滴滴累计百亿美元的融资,易到目前的融资额虽然在体量上无法与之相比,但其投资价值也绝对是超越其他互联网创业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