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启用中文名
MySpace的中国本土化布局在MySpace(中国)首席执行官罗川的带领下已初见雏形。
昨日(26日),MySpace中国首席执行官罗川在广州宣布,MySpace.cn的中文名命名为“聚友”,并正式启用全新的中文品牌标识及新的宣传口号:“网聚天下真朋友”。罗川表示,“聚友”成为MySpace唯一一个在非英语国家发布的名字,希望借此更贴近全球中文语言用户。
在启用全新中文名的同时,MySpace中国战略也随之出台。2008年MySpace(中国)将自己定位于中等收入网民的社区交友网站,计划到2008年底将用户规模扩展到1000万户。
“从去年9月MySpace中文版正式上线以来,每月新增用户数都在几十万左右。”罗川没有透露目前MySpace中国的用户数。
MySpace(中国)的盈利模式暂时还会以广告收入为主,目前已经与可口可乐、迪斯尼、三星和佳能等国际品牌达成协议,而双方的合作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站广告投放,还会有线下的社区互动式营销方式。
罗川指出,MySpace(中国)的独立性让MySpace的中国本土化进程大大加速。据悉,MySpace(中国)是由IDG和网通前CEO田溯宁管理的“中国宽带产业基金”(CBC)投资加上以罗川为代表的本土化团队组成,而MySpace不仅投入了技术,还包括资金。这就是跨国互联网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来没有采用过的“公司+VC+创业团队”的新模式。
在罗川看来,这样的组合让MySpace(中国)在经营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针对中国市场作更多的改变。罗川承认,去年4月MySpace(中国)推出测试版运行时,就发现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美国网民的交友习惯和交友方式与中国网民截然不同,中国网民交友更习惯用留言和即时通讯的方式。为此,公司作了很多技术平台本土化的改造。
记者观察
市场跟随者的难度
尽管罗川在采访中多次表示,MySpace(中国)已经在本土化上作出很多改变,但事实上,启用中文名只是MySpace在中国市场走出了实际第一步,等待MySpace(中国)的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公司研究表明,中国网上交友市场近几年发展比较迅猛,使用各种网上交友服务的网民由2005年的4640万人上升至2008年的1.116亿人,复合增长率为34%.所占互联网民用户的比例将由2005年的42%上升至2008年的60%.作为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MySpace中国公司在吸引用户方面面临的困难很多。本地竞争对手如51com、猫扑和我酷都号称已经拥有上千万的用户。
而自比为中国的Facebook网站的校内网则引领了大学校园的社群网界。校内网和猫扑网的母公司千橡互动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建曾对媒体表示,MySpace在美国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复制到中国市场,公司也没感受到来自MySpace中国公司的任何影响。
显然,罗川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新闻发布会上和媒体专访时,罗川也有意回避了目前MySpace(中国)到底拥有多少用户的最实际问题。仅表示,MySpace(中国)的产品本土化后,将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而MySpace(中国)也将通过更多的线下互动活动和市场推广,用最低的成本,在2008年将用户群发展至1000万户。
但本土化是否真的迎合了中国网民的需要呢?
先于MySpace之前进入中国的Cyworld似乎依然困顿其中:由于Cyworld在韩国获得的空前成功(80%以上的女性上网用户,日收入百万美元),使其想“复制”这一模式到美国、中国、日本甚至欧洲。
2005年5月Cyworld正式进入中国以来,做了大量的市场宣传:校园、户外、平面媒体,大把的钱砸下去之后结果似乎依然不尽如人意,没有任何迹象说明Cyworld中国能重演Cyworld在韩国的成功。而本土的腾讯在这一两年内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其“跟随”战略不知道是不是让Cyworld大为光火——因为腾讯诸多产品其实和Cyworld如出一辙:从AVATAR(虚拟化身)的设计到QQzone的服务,那只小企鹅成为Cyworld中国面前难以超越的对手。
如今,轮到MySpace(中国)上场了。
然而,MySpace(中国)去年在6月也推出了即时通讯服务,但是似乎没有得到更多中国用户的肯定。它只是MySpace中国公司推出的一款测试产品,不支持音频和视频,甚至连传输文件都不行。MySpace(中国)相关负责人仅表示,即时通讯工具下月底也会出新的版本,传输文件功能是努力实现的方向。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