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它的意境如果跟当前国产手机的环境融合到一起,应该变成“涨价还是不涨,这是一个更加值得考虑的问题”。

国产手机尽管发展迅猛,但没有自建工厂做铺垫,没有专利技术开路,还想越走越远,显然是不现实的。曾经欠下的总是要回头补上的硬件免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内手机厂商正在不知不觉地掀起一轮涨价潮。

2017年手机行业的主旋律是‘涨价’”

这是在小米24宣布红米4和红米4A所有版本均上调100元后,一加手机CEO 刘作虎发布的一条微博。他的这一观点不只表明一加正在筹划涨价,而是道出了2017年手机行业的真相——涨价。

魅族是率先打响了2017年手机涨价第一枪的厂商。13日,魅蓝Note5悄悄地调整了售价,除顶配版外均提价100元。魅蓝Note5 16GB售价调至999元,32GB售价调至1099元,只有64GB版本售价保持不变为1499元。并且,这一调整已于13日起,在魅族官方商城、京东、天猫、苏宁官方旗舰店等所有线上渠道开始执行。

奇虎360N4S骁龙版,也从19日开始调整了售价。其在天猫和京东两个平台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甚至涨价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从去年3月开始,华为在国内发布的P9就比2015年时的旗舰机定价高了100元,此外麦芒5也比麦芒4上涨了300元。7月,金立发布的M6系列手机也比M5平均高了400元左右。

如果说在2016年,这些涨价还在悄然地发生,但到2017年初手机行业的这种涨价大势已不可逆。2016年上半年,无论是国际机构GfKIDC还是国内调研机构赛诺、智研咨询,其公布的数据均显示国产智能手机迎来了价格上扬期,诸如智研咨询公布的2016Q2数据就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已经从2015年同期的1256.11元上涨到了2016Q21713元。这一数据也与IDC数据吻合。另据市场调研机构GfK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在3000元—4000元价位段销量同比上涨高达70%

 

此前,华为终端CEO余承东曾表示,2017年将是华为终端的决胜之年,除了提升市场规模之外,盈利能力也要提升,提高利润自然离不开高端机市场。联想掌柜常程也曾在接受专访时明确表示,今年的手机会面临全面的涨价。与此同时,锤子科技CEO罗永浩也表示锤子今后不会再推出千元以下的手机,2017年要做高端

曾经被贴上极高性价比标签的国产手机真的要涨价了。据悉,还有一些国产手机厂商也正在筹划涨价。而按照目前这个发展趋势,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手机厂商加入到涨价的行列当中。

两大关键词:原料成本上涨、汇率震荡上升

手机行业价格战曾打得如火如荼,甚至有手机厂商提出要做零利润、负利润手机——不乏有乐视这样的身体力行者,它尝试通过所谓的生态补贴来确保手机的价格竞争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理论上说谁涨价,谁就是逆势而行,为什么现在涨价却成为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的选择?

从小米与魅族对于涨价原因的官方说明,都透露出两个关键词——成本上涨、汇率因素。

目前,国产手机厂商的屏幕、处理器、内存、摄像头、指纹识别模块、芯片、电池等诸多元器件大都依赖于进口,而从去年下半年整个电子行业出现了元器件缺货、涨价等现象。比如屏幕,小米5、华为Mate9 ProvivoXplay 5等手机都采用的是三星的OLED面板。而据rendForce 早前的研究显示,三星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中,最早的拿货周期都已经排到今年的下半年。

三星所供应的屏幕涨价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Note 7事件让三星亏损了一大笔钱,此前业界普遍认为Note 7爆炸事件给三星带来了至少5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但其去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却同比增长了50%,正是由于其供应链环节的各项业务收入增长的原因所致。同时,在OLED面板供应上,三星肯定先要满足自身与苹果方的出货以及订单需求。因此,屏幕有可能成为今年手机中较为稀缺的配件资源,从而导致国产手机厂商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另外,主要由于国产手机厂商的产品线在由中端向高端提升过程中,OLED面板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更加剧了面板的紧缺。

再如,去年内存条的涨价幅度也是令人咋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价格就猛涨,经过了两轮涨价,幅度已经超过了20%。而2017年,元器件的供应状态依旧不容乐观,已有行业预测称:今年供应紧张的手机零部件包括显示屏、内存、闪存以及光学传感元件,而OLED屏幕将是铁定短缺。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国产手机元器件都依赖进口,所以关税政策变化、人力成本上涨、美元汇率波动以及供需关系变化等综合原因都将刺激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从20163月的6.44左右水平持续震荡上升,到6.9左右水平,并有观点预测还可能在今年达到7.1水平。也就是说,美元攀升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国产手机的物料成本。去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 7,国行价格5388起,相较于iPhone 6s 起步价上涨了100元。美国市场定价则是649美元起,与iPhone 6s齐平,中美的定价差异体现出汇率变化的影响。

不要再玩价格战了

此前,乐视手机所倡导的硬件免费,服务补贴硬件的思路可谓给国产手机的发展打了一针催熟剂。一方面,高性价比手机层出不穷,国产手机厂商也是被逼着跟乐视一起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前几年手机市场增量凶猛引得如今手机市场迎来饱和。手机市场环境迅速变化,也让资本注入变得摇摆不定,阻碍手机厂商的可持续性发展。

雷军曾在谈论小米低价时坚决表态:“你们别劝我,我不会涨价的。”再看这句话,如今已啪啪打脸。手机涨价是事实存在的,但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情况综合而来,这其中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而言,既有得也有失。

从近来来国产手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确保性价比的基础上,国产手机的品质确实也不断在提高,产业链也变的高度成熟了。上下游主流的玩家、产业链分布已经相对透明,大家在高位竞争,无形中抬高了一些门槛。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的焦点,开始从过去的硬件、系统转向应用与品牌营销,杀得残酷。

以华为为例。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它的品质、品牌影响力确实提升很快,跟其技术储备、整体优势有关。但它前一段也陷入因成本高昂的营销吞噬了毛利,并没真正赚到钱的尴尬局面。华为总裁任正非对此有些抱怨,余承东则归因于让利渠道太多,其实这里面充分反映了竞争的白热化,不是单纯的渠道原因。

再看小米,在去年增加广告投放、签约代言人、推广小米之家、推出小米MIX这样的高端概念手机,这系列做法的目的无非就是一个,就是改变大家对于小米手机的传统认识。雷军想告诉大家,小米是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科技的魅力,而非是一家靠薄利多销的廉价品牌。其实雷军的初衷一直没有变,只是最初的小米没有将这一理念广泛的渗透到消费者的眼里。

  当前,从整体趋势来说,手机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步入了存量市场,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价格战已经难以为继,千元机本身的盈利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贴地飞行,手机厂商不应该再为了抢用户而赔本赚吆喝。同时,从市场现实来说,消费者在经历了多次产品使用后,消费者已经从对性价比的追求转向对品牌、产品、服务、工艺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这势必会推升企业的成本。“咱们不要再玩价格战,今天市场环境不再允许咱们玩价格战。”罗永浩的言论或许代表了现今国内手机行业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