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两点,海内网创始人王兴做客创业邦访谈室。王兴是校内网、饭否网、海内网的创始人。
王兴1997年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本科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2004年硕士毕业回国开始创业。2005年底创立的校内网成为国内大学生SNS(社交网络)这一市场的领先者。 2006年10月校内网被千橡收购,2007年中王兴开始新的创业。
下一个做客创业邦访谈室的会是谁?敬请期待……
以下是访谈实录:
创业邦的网友大家好,今天做客创业邦访谈室的是海内网、校内网、饭否网创始人王兴先生。他将与创业邦网友分享创办海内网的历程及心得,并与《创业邦》杂志副主编张路一起探讨SNS(社交网站)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
王兴:海内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主持人:海内的用户群现在主要集中在TMT、传媒行业,往其他领域扩散会不会遇到一定的障碍?
王兴:其实我们网站一开始不是这样定位,只是邀请自己的朋友多一些。对于障碍,我觉得还好,因为我们结构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你现在上去看到的都是以TMT为主,可能你认识的人确实以TMT为主,如果广告行业的进来,他认识的人群都是广告行业的,这种产品可以有效的把不同的人群分开。
张路:但用户目前主要还是以互联网和媒体人员为主?
王兴:目前还是媒体和互联网多一些,剩下还有一些分散的,比如同学(圈子),但是这个领域没有交叉。
张路:那么以后怎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上来呢?
王兴:这个可能需要想办法利用一批种子用户,就像IT行业的种子用户一样,把更多的人带进来,大家带一些朋友进来。
张路:那会不会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如何获得这些种子用户,比如需要你在广告圈有很大的资源,才能把那些人拉进来。
王兴:对,我们现在也在想办法。但是我感觉关键是有没有这个需求,只有有这个需求才能把人拉上来。这个需求我觉得是有的,中国的SNS有很多家,但真正服务比较成熟的人群的是哪一个呢,可能只有校内是服务学校的。现在海内的用户定位是比校内大得多的,是已经工作的,我们不想做很功利的那种,比如像LinkedIn这种,上来就是找工作这样的。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校内的人群扩散会很快,因为大学生毕业以后会很快把他的朋友带进来,而且大学生分很多专业,这样他就扩散到了所有的人群。
王兴:我觉得这里有个问题,一方面你可以乐观的这么想,另一方面,为什么很多人上学的时候用QQ,而上班了以后用MSN,这个现象蛮普遍的,因为他的定位毕竟不一样。不知道你们两位用校内多不多?
张路:用过,不过很少使用。主持人:有些以前的同学在那里注册,所以偶尔回去。
王兴:对。如果只是同学关系意义不是那么大,读书的时候同学关系比较重要,但是毕业以后,工作几年之后,同学关系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现在海内关注的不只是同学关系,而是在现在的工作关系中,哪个关系是最要紧的,把这个关系建立起来,这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我感觉工作的人和上学的人,生活状态不一样,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一样,对产品的需求不一样,会更多样化。学生是相对简单一些。
张路:是不是用户的习惯也不一样,学生的时间可能更多一点。
王兴:对。学生可能还希望装饰一下这些空间什么的,但是海内现在做的不一样,希望用户上网的时候不是瞎耗时间,而是每天上网的时候都会来看一下。我们希望未来的用户,上网来会去新浪看看新闻,来海内看看朋友的近况。因为我们的首页呈现的就是朋友的动态,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点进去看,和朋友保持一个高效率的联系,而且可以比较轻松的进行。
主持人:但是我现在上海内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有一些朋友,但是大多数的朋友都不是特别的活跃,而一两个特别活跃的朋友他会占据我首页特别重要的空间,其他朋友已经被挤占的没有空间了。
王兴:对,这个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有几种解决办法,一个是你其他的朋友会慢慢的活跃起来,达到一种均衡;一种是我们在算法上做一些调整,而这个是我们将来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因为对一个比较正常的用户来讲,他在海内有一百个朋友是不奇怪的,可能每个人每天带来一两条消息,比如发个博客或是传张照片,假设每个用户产生两条消息,100个用户就是200条消息,但你上来之后,首页只能显示30条消息,如果朋友多,消息就会更多,那么如何从这200甚至更多的消息中选择30条呢?这个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海内现在刚起步,所以没有做复杂的算法,选取的是最近的30条,可能效果不是太好。
主持人:我会发现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活跃,我今天上去一看,今天全是他的消息。
王兴:对,这个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海内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改进之后,用户只会感觉到效果好,但是并不知道我们后面做的许多工作。用google搜索会有10万20万个网页,但是目的不是搜索这个10万20万个网页,而是搜索前10个20个,google做了很多高级的算法,但是用户只是感觉这个效果。海内如果做的好,用户也只是会觉得这个比较好,这个我比较感兴趣。所以这是我们要花很多努力去做的。
张路:这个可能还要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用户要上去发东西,对于什么都不发的怎么办?
王兴:我觉得这个就像滚雪球一样,要慢慢滚起来。一开始总是比较麻烦的,就像QQ,如果就是一个人用的话,那是没用的。所以这就像,有些人会比较积极主动,他会先活跃起来,当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会慢慢的带起来。现在IT这个圈子不是很担心,这个圈子的人会越聚越多,已经走向了一个正的循环了。
张路:我今天还看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facebook,可能你不用发博客或是干什么,只是用一个应用程序就表示你参与了,但是国内现在的SNS,必须要发个博客或是传个照片才算是信息的贡献,但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说什么。
王兴:其实我们以前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想让创造内容的门槛尽可能的低。以往你要写博客要写很长,我们现在推迷你博客,容易很多,就一句话,而且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发布的,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说电影。可能电影大家不会写一篇原创性的影评,像你可以看完之后写一句话两句话的评论,这个大家现在用的越来越多,这个也是一个很简单的能创造内容的方式,一方面是创造内容的门槛尽可能的低,一方面是创造的内容可以得到反馈。像电影这个现在用的比较多,你可以看到朋友的评价。
就我个人而言,可以举个例子,我和一个朋友是通过讨论技术认识的,我们从来没有谈及过电影的话题,一般也不会瞎聊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但后来有了海内之后我发现他看电影看的狂多,好友排行榜,他看的电影有1000部,这个就是我不了解的我朋友的某一面;那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有的电影,可能我评一星,我的朋友评五星,我就很想问他是不是我有的地方没有看懂,这个是可以引起朋友间的交流。我们会继续做这方面的东西,包括你刚说的,可能不需要发什么东西,只要做某件事情就可以留下痕迹。
主持人:我感觉目前的用户他现在其他的动作可能少一些,他的动作主要就是寻找好友或者加一个好友,这种占的信息特别大,可能影响了其他动作。
王兴:我觉得这个是早期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总要把朋友的网络建起来才能做别的事情。但是朋友不会无限制的增长,早期会比较多。
主持人: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结构,我的首页会呈现所有朋友的动作,我会发现有些朋友创造的内容特别好,有些朋友创造的内容不是特别好,这些创造好内容的朋友会不会影响这些内容不好的朋友,因为他的内容会收到冲击,会不会影响他在这个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
王兴:这个要看个人的反映,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比较,但我们首先要让大家感觉是要表达,因为人有表达的需求,有技术的需求,其次才是沟通的需求,因为有的东西他可以说我并不是写给你看的,我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记录一个事情,我想这个会让压力小一些的。
主持人:但是对于内容的创造方面呢?因为大部分的沟通还是要靠内容的沟通,包括你说的电影。
王兴:我觉得沟通其实蛮有意思的。信息的沟通一般是有发的一方有收的一方,有些行为里面收发是同时完成的,如果发一个短信息是一对一的,有明确的收发方,但是如果只是一个迷你博客,他没有明确的接受对象,可以说只是记录一件事情,将发和收解构开了,这个压力可能就会小。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会完全解决,因为人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做的已经很不容易就是,最基础的,大家开始自我表达。
张路:之前有个讨论就是海内的群组火不火,现在这个问题怎么样了?
王兴:我觉得这是SNS 和BBS一个很大的区别。海内是以个人为中心,不是以群组为中心,我希望先建立一个真实、丰富、全面的个人,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的主干,而不是一个小BBS.事实上很多内容也可以在博客上进行讨论,一个好的博客有100个200个人点,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的。这个其实也像BBS里一个很火的贴一样,只是发生在个人的空间而已。这个就像现实社会一样,产权明晰之后一切都好解决了。以往的BBS很明显,我发一个贴出去我会担心,版主看我不顺眼把我删除了怎么办,那我现在发在我的地盘里面,是我个人的,不是共有的。
张路:那其实群组还是一个之前的概念,是BBS的功能。
王兴:我觉得群组有两个可能性,一种是比较活跃讨论的,像BBS功能,一种是像贴个标签,大家进入这个群组之后并不多做这种讨论,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如我是某个小组的成员。
主持人:那有没有可能将个人的日志和群组的结合起来,就是我发在自己博客里的东西想递送到几个群组里面去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
王兴:这个涉及如何使用公共资源,因为群组里面的东西是公共资源,一个人写的东西不管怎么样,他都希望尽可能多的人看,但是我们不能光考虑发的一方,还要考虑收的一方,大家是否愿意收到你的东西。现在在海内是一个非常对等的结构,你发的东西会让你的好朋友看到,而不能是无限的推给所有人。如果说你要推给群组怎么办,那就可以限制他推给几个群组,能不能反复推,这就很麻烦。
张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容的质量,如果我回一个很严肃质量很好的内容,就觉得浪费了,因为这个不像Slashdot,这个是在你的个人的空间,如果我还想让别人看,我是不是还要跑到别的论坛上再发一次,最后产生几次的垃圾信息,或者是重发信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王兴:现在这种好像都是在自己的日志里发,如"回某某某的东西".因为大家都是越是有自己的内容越是想放在自己那里。
张路:还有就是新老用户的问题,现在的用户还是很纯净的,我只有我的朋友的圈子,但是以后海内做大了,很多其他的用户,比如做广告的,他们也要求加我好友,如何平衡?
王兴:我觉得底线还是提倡真实身份,真实关系。真实身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名字,照片,关键是你愿意让人知道海内上的这个ID 是你这个人,我知道有些人上网希望做一些别人不知道是他做的事情,这个需求有,但是我希望这个事情不要发生在海内身上,这是一个真实的网络。你有你的需求可以去别的网站满足,但是来海内做的是你希望以真实身份做的事情。只要明白这个前提,用户就会知道在海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至于真实关系,我觉得越是成熟的人越对在网上结识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没有兴趣。我们提倡真实的身份,你会在网上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同时我们也会保持一个对等,一个人不会无限制的发好友申请,会给你和陌生人的来往设上限,比如你每天不能给超过100个的陌生人发申请,因为正常的情况他没有这个需求,可能只有一些想发广告的人有这种需求。
张路:真实身份是如何判断的,人工还是什么手段?
王兴:有一部分人工有一部分机器判断。比如说名字还有头像,都是机器判断。
张路:头像机器也可以判断吗?
王兴:对。不过主要是人工来看。但是相比而言我们更在乎名字,因为你愿意将你的名字放在海内就是说明你是比较负责任的。
张路:假如我起一个像名字的笔名呢?
王兴:这个我们是无法判断的。因为这和生活中一样对吧,生活中也有骗子。海内是强调真实身份,但是不要因为他在海内就相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你还要通过他的行为来判断。海内可能是介于现实生活和虚拟社区之间,我们希望海内的行为准则更像真实的现实生活而不是原来的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