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得到大中电器北京61家门店后,国美在北京的门店总数将达到117家,是苏宁电器在京门店数量的近3倍。对于垄断之说,陈晓说:“行业垄断还为时过早,但是国美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整合机会。”
2007年12月16日,国美电器正式宣布以36.5亿元全面托管大中电器。在获得大中电器门店资源后,国美将占有北京家电销售市场70%以上的份额。
自去年4月永乐和大中解约之后,大中的去向一直成为电器连锁业内关注的焦点。之前苏宁电器刚刚宣布放弃收购大中,紧随而来就传来了国美通过第三方获得大中电器股权独家购买权的消息。如今,国美电器集团将拥有“国美”、“大中”、“永乐”三大连锁品牌。
至此,黄光裕的国美电器已经成为中国家电连锁具有绝对统治力的王者,一个家电连锁“王朝”似乎已经显现。
国美电器此次收购的“大中电器”,只包括大中门店网络、品牌资源等经营性资产,大中与供应商之间的债务、大中的员工并不在内。国美总裁陈晓坦言,大中电器在单店盈利、北京市场亲和力等方面都比国美有优势。未来,国美与大中将会采用“双品牌”、“双管理团队”的模式运作,在商品品类经营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操作。
在得到大中电器北京61家门店后,国美在北京的门店总数将达到117家,是苏宁电器在京门店数量的近3倍。对于垄断之说,“行业垄断还为时过早,但是国美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整合机会,”陈晓说。
家电业专家刘步尘表示,国美历经对永乐、大中收购后,在北京、上海两个重要市场获得了优势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在家电终端销售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他认为,由于家电卖场的特点是用价格取悦消费者,消费者不需要担心并购会带来家电价格的上涨。
统一“霸业”
“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尽快统一,”黄光裕在电话中笑言。
2006年11月20日,37岁的黄光裕开始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来自国内外的家电业巨头、媒体、投资界一起为“国美成功并购永乐”举杯相庆。此前四个月,国美电器宣布收购第三大家电零售商永乐电器,黄光裕启动了一起完全改写行业格局、涉及资金高达52.68亿港元的大并购。
这起收购将国美电器送到了让众多对手难以比肩的行业老大的位置,黄光裕亦再次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之位。尽管在某些时候,这个桂冠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烫手山芋”。这些令人目眩的光环并没有使这位年轻的首富沉迷得太久,在收购永乐的同时,黄光裕闪电控股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关村科技,并开始在制造领域攻城掠地,业界传出他试图染指汕头爱多及广东高路华的消息,最近又曝出他与南方高科、香港东强电子密议股权收购。
在这个制高点,黄光裕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他的对手们还无暇顾及的问题。在新国美的合并庆典上,黄光裕被问到最多的是“新国美能否与制造业和谐共赢”,而一向以霸气示人的黄光裕出人意料地放低姿态应对说,国美肩负“和谐使命”。
其实,黄光裕及其统率下的国美电器,一直是在争议甚至非议中前行。
2006年初,国美电器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开了200多家门店后,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应付竞争对手逼近的新一轮更加激烈的“肉搏战”。同时,合作厂商对国美电器等渠道商残酷挤压利润的责难甚嚣尘上。
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黄光裕动作不断:先是与华平投资结成战略性合作联盟,华平将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 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紧接着,国美以69.87亿港元的代价向黄光裕收购其所持有的国美母公司35%的权益;而后,黄光裕通过鹏泰投资陆续增持中关村的股份,持股总数将达到17.07%,一跃成为中关村第二大股东。
经过20年的拼搏,黄光裕建立起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但直到2001年前,人们对黄光裕这个在福布斯中国富翁榜上名列前三甲的年轻人还知之甚少。
对于与黄光裕合作的供应商来说,黄光裕是一个让他们“爱恨交加”的人。国美电器对每一位供货商来说,意味着的是极具诱惑力的巨大销售量,但他砍价时的“残酷”又让人难以忍受。
据悉,黄光裕对属下的要求近乎苛刻。国美每年销售收入增长都是惊人的,但内部的高管却仍然诚惶诚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黄光裕提出的目标。比如2003年国美销售额达到了178亿,但比预定的目标仍少了42亿。
有高管对此表示理解:“没有他的霸道,也不可能成就他现在这么大的盘子。黄总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有很多人离开国美然后又回来,他不会弃之不用,还可能会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他有时处罚你,不是故意让你很难受,而是为了试探一下你的心态。如果你心态好,又有发展潜质,他就会刻意去培养你。
资本游戏
2000年,黄光裕将目光转向了香港,同时他认识了素有“金牌壳王”之称的潮汕同乡詹培忠。这是黄光裕财富之旅中的最关键一环,正是与詹的合作,使黄光裕学到了资本运作技巧,并最终超越了詹。
2000年6月,与詹培忠有密切关系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HK0070)设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Profit,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用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HK0493)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自己控制的BVI公司 GoldenMount,以5600万港元现金购得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绝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但是,最明显的疑点就是对于有“壳王”之称的詹来说,二级市场炒作才是其最终目的,实际想控制上市公司的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过向大股东供股,詹进一步加大了对京华自动化的控制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将用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向第三方购买资产以发展物业租赁业务,而卖方正是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运作完成后,黄光裕以持股3600万股(16.1%)成为京华自动化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ShiningCrown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