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及他领导的阿里巴巴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中小企业的价值,并推动了一个新商人群体的诞生。
《创业邦》杂志 本刊记者 叶书利
年龄 43岁
创业 2次
员工人数 超过4400人
2006年营业收入 13.64亿元
上市当日公司市值 256.5亿美元
上市当日个人持股比例 6.98%
一路走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就像一个追梦人,边梦边唱,边唱边追,边追边梦。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崇尚内敛、含蓄的国度,他因边梦边唱而被质疑和争议,但又因边唱边追而成就自我的传奇,更因边追边梦,而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份更高的期待和关注。
“马云是位大侠,” 曾代表孙正义就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软银中国CEO薛村禾对《创业邦》说,“大侠应具备几个特点:一是有正气和美好的梦想;二是有号召力,能够将相关人士团结在自己周围;三是敢说敢做,该出手时就出手。马云具备这三个特点。”
芝麻开门1995年,就在那个绝大多数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时代,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着一个梦想:用互联网来经商盈利。这应该是阿里巴巴最原始的雏形。时至今日,在世界上,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仍是独创性的。
1999年,经过二十来年经济的积累,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的中小企业日益活跃,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限于财力与技术等的局限性,大部分中小企业间的交流并不顺畅。在乱局之中,马云在江浙的核心地带杭州布下了一个子——阿里巴巴,顿时,一盘僵局忽而被重新激活。
马云酷爱围棋,这是圈中朋友皆知之事。商场上,该在什么时候,下什么子,布什么局,马云照样拿捏有度。
曾负责TDF投资阿里巴巴,现为凯鹏华盈创投基金合伙人的汝林琪,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透露,“马云的阿里巴巴战略可分三步:2003年之前是设法使目标客户‘知道阿里巴巴’,2003年至2008年是‘交易在阿里巴巴’,2008年后是‘工作在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