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不以土地为核心竞争力的“地产业马云”,创造出了一条迥异于传统地产经营的“SOHO中国模式”。
《创业邦》杂志 本刊记者 叶书利
年龄 43岁员
工人数 超过270人
2006年营业收入 17.40亿元
上市当日公司市值 61.4亿元
上市当日个人持股比例 N/A
潘石屹成功解密:成功不是事先有意设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2007年10月8日,凭借“潘石屹溢价”,SOHO中国仅以12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在香港联交所就撬动了128.6亿港元,在中国房地产业,募资额仅次于碧桂园,后者募资129亿港元,但所借力的土地储备却达到1870万平方米。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是土地储备,但SOHO中国的成功上市,很大程度原因归功于“潘石屹溢价”,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土地。
四两拨千斤“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地产金融时代,资本说了算,而资本的最常见载体就是土地,评价一家房地产公司竞争力的最直观指标仍是土地,资本市场亦如此。”房地产分析师刘玉刚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说。
事实也不断验证着这一点。
2003年,上海复地首次赴港上市失利的最大原因,就缘于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只有维持足够相对较短时期的两至三年发展所需的土地储备,并且无法确定是否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证”,因而投资者无法把握公司的未来。但一年后,复地再次上市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复地知耻而后勇,一年内将公司的土地储备增加了1.34倍。
碧桂园也不例外。碧桂园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为了成功上市,自2005年下半年筹备阶段开始至上市的2007年4月期间,公司的土地储备猛增998万平方米,至1870万平方米。
与这些公司相比,SOHO中国的土地储备仅为120多万平方米。而去年10月10日在港上市的盛高置地,土地储备同样为120万平方米,但募集金额仅为11.95亿港元,不及SOHO中国的零头。
不以土地为核心竞争力的潘石屹,拿什么卖给投资者,答案是商业模式。
地产业马云阿里巴巴上市后,潘石屹购买了马云的股票,这实际上是在变相支持自己,因为在客户定位上,他们的目光同时瞄准了中小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阴影中复苏,但当时的市场上,地产公司的精力都集中在住宅开发和高档商业地产上,即使时至今日,中国5万家房地产公司中,99%做住宅开发,如万科、碧桂园等。
在当时,就像马云一样,潘石屹也看到了一股新生力量的崛起:中小企业。
俗话说,成功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结合的产物。
潘石屹的妻子张欣是一位海归,对国外的情况比较了解。潘石屹自80年代末下海后,便投身房地产业,洞悉中国本土行业发展现状。这对中西结合的搭档,抓住了中小企业群体崛起的“天时”。1995年,这对国际搭档欲以日本“居家工作”的理念来推广项目,将居家和办公地点合二为一,这就是后来的SOHO概念。
在上市前的路演中,潘石屹反复向投资者强调自己商业模式的独特性。
实际上,SOHO的商业模式是被逼出来的,而不是走出来的。
“本地发展商控制着低档商用物业,高档商用物业则为长实、嘉里等垄断,惟有瞄准中小企业的中档市场”,分析师刘玉刚说。
在商用地产经营上,地产公司一般采取商业出租模式,如香港最大的商用地产商之一太古地产就是典型。等物业建成后,或出租,以收取租金及未来商业地产增值作为回报,或整栋出售。但其前提是公司具备雄厚的现金流支撑,因为这种模式下,资金周转率很低,垫压资金量太高。
对于创业者而言,融资难是个共同的话题,平凡出身的潘石屹,虽然之前有过一定的资金积累,但还不足以支撑传统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对资金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