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3@ma3office.com

我的收藏
微信登录,

通信与媒体融合时代的投资机遇(4)

更新时间:2017年04月18日 来源:马上办公

张一平: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几位嘉宾,今天来得嘉宾都很有特点,智基创投赛富是通信行业很早的掘金者。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徐先生代表的是中国最活跃的战略投资之一,通讯行业的。吴先生大家非常熟悉,是非常成功的、连续的创业家。今天的主题是通信行业,其实通信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我们单从运营商的收入来说去年接近七千万,这个数字超过了3%的GDP,如果加上制造商、广电,所有和通讯有关的行业,我想会是非常大的数字。刚才徐总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尖锐、很严肃的问题,TMT行业还有没有好的项目?对于投资方和项目方来说这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意味着大家是否要承担一个很高的机会成本,对于投资商来说是去寻找项目,对于创业方来说是要把自己的青春、金钱都投入到现在看来还是寒冬的行业。

不管怎么样,通信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我想我们通过今天的讨论试图能够得到一些结果或者得到一些启示。按照惯例首先请几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再介绍一下自己的基金或者公司,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北邮通信系的毕业生,在通讯行业大概工作6-7年,又在朗讯工作四年多,现在朗讯和阿尔卡特合并,我在风险投资有四年的经历。

徐飞杰:我其实也是做通信出身的,在通信行业做了十几年,年前改行,进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以后我开始做风险投资。做战略投资以前在通信行业的经验其实是非常有用的,我感到很幸运的是有这个机会能够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来做,能够把我以前在通信行业的经验,再结合到现在经济发展当中最活跃的领域——风险投资,我觉得非常有幸运。

吴刚:我也是做软件出身的,做了六七年软件游戏,把公司卖给盛大了。现在选的项目是做手机应用软件,我今天来这个会本来是冲着通讯与媒体来的,但发现今天没媒体什么事,因为我们公司做了几个产品都是和媒体相关的,比如手机上的电子杂志,手机上的小说阅读,主要是这些产品。其实我特别想跟同行聊一聊关于手机与媒体之间怎么能有结合点的话题。

徐哲:大家好,我来自赛富亚洲基金的,跟在座大部分人背景不一样,我是完全学文出身,原来在北大是学国际经济的,过去经验一直做管理咨询,做了四五年,大家是动脑子,我是动嘴巴。在国外念了两年书回来,05年加入赛富,虽然对技术不太懂,过去在电信、互联网、媒体做了很多项目,很高兴今天晚上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希望能多交点朋友。谢谢。

史煜:大家好,我个人背景就不介绍了,我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智基创投是2000年成立的一个VC公司,在中国投了几十家公司,刚才张一平介绍说我们跟赛富掘金通信产业,确实掘金,但一直没有觉得有金子。就我的了解,公司确实在电信比较热的时候投入了好几家跟电信相关的公司,有硬件的、软件的,像光桥,就是朗讯的哪些人出来做的公司,当时还红红火火。整个互联网和电信泡沫有点崩了以后,电信行业一下进入寒冬,所以很多公司都做得不是太好,后来大家在看电信设备、系统、软件时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

张一平:接下来请三位投资人介绍一下过去几年通信行业里面你们认为自己基金投的比较成功的项目。

徐飞杰:其实我们投了一些项目,我不知道举哪个例子好,因为我觉得都不错。我们公司投的项目虽然都在成长期,但基本上是按照我们的预期的目标在发展。我就提两个例子,跟通信相关的在我介绍产业链过程中一个是终端这块,我们投过做IPTV机顶盒的公司,这家公司在北京,叫北京汉晨(音),为什么投这家公司呢?阿尔卡特朗讯在全球是IPTV行业做得最大的,在美洲的市场占到80%以上,现在国内IPTV还处在萌芽期,整个产业链环境还在孕育当中。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其实它已经突破了从适用阶段开始正式商用在某些地区,上海、北京我们看到有放号、放盒子。为什么我比较得意这个项目?因为我觉得时机非常好,当时投的时候也有很多投资方看过汉晨,大家觉得看不懂,因为不是太了解这个行业,我们当时就在大家看不懂的时候敢于去投这个行业,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产业本身是在市场上有很强的地位,另外我们相信IPTV未来不管怎么发展都是一个趋势,因为可以可以把Cable和互联网整合到一起,把广播式的媒体变为了双向互动的媒体。投的时候我觉得时机很好,投下去之后正好这个市场变好了。

另外一家我也比较不错,就是分贝网,分贝网是做网络音乐内容的,是产业链最上访的内容提供商。我们当时投和通信行业产业链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是做通信系统这一块,但是我们投到整个产业的头端去了。音乐不管是在宽带还是在无线领域当中,都是第一位的。为什么要投分贝网?当时在数字音乐里头其实有很多竞争对手,包括太合麦田、A8这些,而且A8做得也不错,因为他原来有无线增值服务这块的渠道。当时我们投分贝网,一是因为它在原创内容当中排在中国网络社区,他原来是第一,现在还是第一。我们在做风险投资的时候投入多少,当时的关系正好也是这样,很多音乐公司投下去以后,把音乐版权买来了但没有办法赚钱,其实是渠道问题,没有把渠道的最后一关打通,包括技术上的,还有整个产业链在演变过程中。盈利怎么样分还不清楚。我感觉这些公司投资的时间有点太早了,将来我觉得他们还是有机会进入的。

作为分贝网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是原创音乐,所以就规避了版权的问题,这个公司我们投下去不管多长时间,只要能够保持第一的地位,在互联网行业当中就是胜者为王,一直保持第一的话肯定是会有价值的,能够变成一块金子。

徐哲:我也讲两个:第一,整个清华校友都比较熟悉的永信同方,就是做数字电视CAA的公司,我们大概是02、03年投了这个公司,当时投的主要原因是一直非常看好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大家也可以想象手机互联网这么多的应用增值服务,还有这么大量的从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后可做的很多的增值服务和市场来比,实际上数字电视是一个有非常大潜力的市场。我们很早就看,在这个市场里想挑选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点,永信同方做的CAA是在数字电视机顶盒里面软件层面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可能刚开始投的时候,前一两年整个公司也比较困难,这和整个外部环境也有关系。去年开始,市场大环境开始大幅度数字化转换之后,正好卡在这个点很快地成长。现在CAA在国内能占到5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且它处在这个位置可以做很多增值应用服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个公司已经在纽交所做了路演,可能会在10月份上市。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前段时间刚刚做完的项目,是一个传统的电信软件项目,做计费和运营支撑系统的公司,这个东西曾经火过一段时间,但是亚信在资本市场表现不是很好。我们投的公司是一家国内一家硬件的系统制造商的软件部分拆出来的,现在能够在中国国内市场占到绝对性的市场份额。另外一个很大的投资点是它50%以上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超过70%、80%的利润都来自国际市场。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电信的软件和服务性企业经过在中国复杂的环境下这么多年跟电信、网通、移动的恶劣竞争,确实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也有很好的成本优势,一旦有很好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到发达国家都是很有竞争力的。所以中国传统的电信计费公司,像中兴、华为在世界上发展得一样,在整个世界的软件服务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史煜:我们公司在广义的电信领域、互联网、媒体领域还是有不少投资的,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从零部件级到系统级,到应用级或者是媒体都有一些投资。零部件我们投芯片也挺多的,今年在美国上市的叫展讯通信是做3G芯片的,我们第二轮做的投资。还跟赛富一起投资了上海的一家公司,刚才提到了光桥,后来被西门子收购的那家公司。在应用级投的公司就比较多了,无线领域有灵通,EDSP的公司,还有像智联招聘这样的媒体公司。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领域,社区、教育领域,基本都有覆盖。

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公司有两点要素:一是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二是在成长过程中整个产业都在成长,就是做一个顺风起飞的动作,所以成长比较健康、顺利。

张一平:下面就通信行业几个大的方向做一些简单的讨论。大家都知道,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超过4亿的手机用户,相对于手机用户的增值移动服务,从01-05年曾经有过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造就了像灵通一大批海外上市公司。从05年底开始,这个板块开始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运营商开始兑现它的监管承诺。另外一方面是这各行业确实有泡沫,到了泡沫开始破灭的时候,下面请各位嘉宾就整体来说,中国拥有最大的用户群,但目前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又属于相对困难的时期。请各位嘉宾做一个行业的点评,是否还有机会,机会在哪里?首先有请吴刚先生。

吴刚:这个特别难。SP确实在转型,因为我觉得他们原来赚钱太容易了,以前我觉得SP没有什么所谓的特别有技术含量的,或者说有很好体验的服务,现在出现这个转型我觉得是晚了,而不是早了。如果SP早一点转型的话,我觉得用户体验可能会更好一点,用户感觉会更好。现在我们推广很多应用和产品时候,用户首先担心的是陷井,在收费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欺骗,已经伤到用户了,所以才会出现软件、服务要让用户采用大量适用、免费的方式去推动。现在大家看得比较多的,可能觉得手机应用,还有手机的客户端软件是一个机会,但是我觉得这个机会也分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觉得客户端是无线互联网的主要接入模式,因为这种接入模式终端非常复杂,不可能被一家公司通通吃掉,这是一个机会,但是它其实也带来一个问题,越是复杂的终端越不容易普及,越无法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举个例子,几千种终端光做广告,告诉他怎么安装终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再加上推广成本很高,用户来了之后会有一个很大的流失率,最后剩下的几个客户要摊销到所有推广成本时,每个用户的成本就会非常高。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状况来说,又不足以有什么服务能够支撑那么高的UP值,所个这块市场还是比较难过的。

第一位演讲时我也在想,徐总有一点我特别赞同,老百姓其实不懂什么叫浏览器,他们只懂什么叫彩铃,什么叫短信。面向手机客户的市场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特别初级的用户,他们可能是一些特别简单的人,或者是工人、农民、学生、军人,跟他们讲太多他们不懂得我们公司最早切入点的时候,也在想结合自己的技术做一些更技术化的工作,后来发现好象不是那么回事,还是应该用一个噱头或者是内容把用户先忽悠上来再说,所以去年我们把小说作为切入点。看来还行,比如中国移动最近推"几元书城",那个业务推广得非常好,移动梦网去年一度整个的流量在整个WAP流量中的比例不断下滑。最近我了解到一些数据,移动梦网因为有了书城业务,,流量反而在往上涨,而且书城占到整个梦网流量接近70%左右了,而且这块的收入也非常好,这体现的是作为移动的平台媒体的作用开始展现出来了。

最近移动推了手机报业务,政府对他推这个业务比较抵触,因为他不是在推人民日报的手机版,也不是北京日报的手机版,而是做的中国移动自己的手机报,把各个媒体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推给用户。这就牵扯到一问题,内容的编纂再编辑问题,因为他自己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面向这么大的用户,大家对他有一些想法也是应该的。从目前推广了大概一年的情况来看,用户对这种东西实际是非常能接受的,虽然现在的手机报还是一个非常被动化的接受,以彩信的模式拿到的手机报,但是用户经过半年、一年的时间,用户习惯于天天早晨无聊时、上班时看这些内容了。

手机媒体这块的商业机会我觉得还是很多的,但这里还是会有问题。一牵扯到媒体就牵扯到政府或者是新闻口对于这件事情是什么样看法的问题。如果单纯是报纸搬家的话,实际拼不过传统报纸的优势,如果要想自己独立编纂,然后做一些内容的话又没有新闻出版的许可,所以在媒体选择上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新闻实事类大家都需要,我们不敢碰,牵扯到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现在只敢碰杂志,比如时尚性、娱乐性的,这些还敢做,打一些政府不过问的东西。小说在上两个月的时候,各部委开始联合"打",打网上所谓的色情、非法小说,现在又开始要打所谓的网站,都是这样。一旦一个网站上坡走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政策制定出来,大概移动媒体的机会两半开。

徐飞杰:非常切合实际,尤其是看到了在政策上的变化,可能会使得投资项目看了以后会不明确。不过我感觉整个投资机会还是很多的,通过项目介绍,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究竟将来手机客户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模样,大家可能不是太明确。但越不是太清楚的可能越有发掘的机会。做软件的企业如果让我去投我可能不会去投,因为我感觉依赖生存的基础太单一,要面临很强的市场竞争,但可能就一个技术的东西在里面,而且这个技术还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如果做的东西没有差异化竞争实力、核心竞争能力不够强。怎么能够建立起来核心竞争力?我刚才提到可以和应用这块联系起来,因为我看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现在其实有很多做客户终端的软件公司,看了至少不下四五个这样的公司,但后来我们都没投,不是没有兴趣,分析下来认为这个市场自己做起来有困难。

但反过来看,去年有一段非常热,就是免费WAP阶段,像3G用户扩展非常快,但开始是基于浏览器技术的,后来发觉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发展流媒体的技术。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现在比较大的互联网门户、社区有很多资源,怎么样把这个资源让客户很快接触到,就要想办法把这个东西放到客户端,就是内容要和客户的两端链起来才能把这个应用得到推广。现在没有被投的公司其实也有很多内容,但现在没有办法把内容让用户获取到,问题在于这么多的内容提供商用户不知道选哪家,也没有找到每个人都合适的,因为本身市场存在竞争,而且自己提供的信息也不一定都被看到。我们讲的笑话也是事实,如果你的排名不能进20名可能就会被淘汰,只有排到前20名才有可能被用户看到。怎么让用户看到呢?如果躲在后面客户看不到,如果做市场可能会被管制,怎么办?我觉得客户端应该和内容结合起来,如果有很好的客户端,对公司帮助会很大,而且对未来发展我们称作市场精准营销,特别是做手机广告、无线广告这一类,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客户端可以搜集很多信息,知道用户的行为、喜好是什么,这两端如果链接起来,如果有这类的公司,我会非常感兴趣看一眼。

史煜:我觉得传统SP领域是否还有未来我觉得市场已经给了一个答案了,如果看一下上市公司最新的季报,比如连续三个月亏损,利润下滑98%这种消息,他们的市值大概还剩下几千万美元,其中大概还有80、90%是虚的,把这个拿掉以后可能净市值也就两三千万,这时候收购也是很好的事情。我每天也看手机报,这么一个简单的服务还挺受欢迎的,说明老百姓还没有被很好地服务到,需求还没有被满足,里面还有很多可以被发掘的地方,传统的太拘泥于图铃、照片,都是一个特别的框子,还是很窄的服务。比如股市特别火,应该提供实时的报道,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花钱去买。我见到一个创新的应用,是用手机来为家长提供在幼儿园上学小孩的监控服务,通过手机可以看到小孩在幼儿园的活动,我觉得这些都很好,商业模式绕开了运营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围绕更多的创新,这方面公司还是挺多的。

徐哲:我刚才看徐总的演讲中有一点很对,无论是移动也好、固网也好、电视也好,很简单就是一个内容、一个渠道、一个终端,下面就是用户。我们自己的体会觉得,其实中国现在内容挺丰富的,手机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字、音频、视频,电视里播放的很多电影、电视剧很多,但很多也播不出来,制作了很多节目。渠道是一个非常垄断的东西,SP成也渠道,败也移动。互联网上面电信相对介入少一点的时候发展就活跃一点,各种各样的应用,用户使用各种各样的服务,看各种各样的东西应用比较自如、移动也比较多。在移动的领域里,移动刚刚做的时候对SP无不太懂,先放一个好的政策,大家来搞,自己做自己的,做到一定时候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觉得数据业务很重要,我也搞,反正我什么想卡你就出一个政策,你前面做的很多东西可能一夜之间就没有了,由于它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垄断地位,导致了很多应用无法推广。除非你的应用不用和运营商牵扯太大的关系,否则的话就是和大象跳舞,做什么东西就得跟着他,走得好了就可以玩一玩,就是这样的状态。

终端的竞争也很激烈,装客户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纯技术上的差异在中国没有看到,说这个东西就我能做你做不了。我们当初在SP很火的时候没有投一家SP,当时也失去了很多上市退出的机会,小命就攥在移动手里,今天确实是发生了这种事。往后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出来,真正去开发一种应用,对用户来讲是一个很独特、很有黏性、很有需要的东西,在技术上移动自己干不了,或者干这个事必须要依赖你的这种东西,可能能够走出一些道路。如果都是别人在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人怎么赚钱我也这么赚钱的话,短期内可能能够赚钱钱,但是从VC的角度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张一平:下一个话题谈一下硬件,很久没有投硬件了,大家投的是服务和软件。大家本质上喜欢硬件,喜欢为硬件付钱,现在大家知道Iphone,在美国卖4000美元的时候在中国当初卖8000美元,对于这些大家还是愿意付钱的。中国还有没有机会产生好运硬件的机会?比如Iphone这样的东西,硬件的背后是非常好的用户界面,软件。

徐哲:我太太是苹果公司的,所以我对这几年苹果的发展势头和整个产品也比较关注。我觉得Iphone的成功可能是两大原因:第一,如果了解斯蒂文。约翰这个人的话,完全是产品和营销促成的公司。斯蒂文说不管用户怎么着,就找最好的工程师,每天就埋头作出最最好的产品,开发最最需要的功能,然后我做出来就放在那儿,多高价钱大家就趋之若鹜地去买。他们每一个电脑都有一个遥控器,如果看这个遥控器的话只是一排键中间一个钮下面一个钮,去比电视遥控器上面按键就会知道,其实他们有100多人的队伍研究这个遥控器研究了很长时间,他们就是想做一个最简单的、但是功能最强外观最好看、用户体验最好的东西,这个公司连续几年做到Iphone的东西还没有上市,有很多人都想去试,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一个新产品马上要出,不用太多广告,有很多FANS就很有热情,想拿来看看,想花钱买,这确实令人很高兴,这是专注于研发、产品的结果。

第二,Iphone之所以成功,跟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有关。Iphone store在美国是苹果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盗版用的比较多,可能对Iphone深恶痛绝,怎么不能够让我装盗版?在美国形成这么一个系统之后,在互联网上很多硬件用户去用它,把Iphone store作为一个数字音频分销渠道,很便宜地把正版音乐和文字的东西传给很多用户,现在有很多人在用。现在开发了IPTV,把视频的东西可以下载,把电脑和客厅里的电视结合起来。买一个东西回到家以后,当时插上互联网这些东西,正版的音乐、视频都可以看,这实际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所以苹果的股票从五六十块钱现在涨到一百五六,华尔街对他们非常看好,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它需要有一个好的产品,就是研发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开发。相应地要有服务的东西去支持。中国不太爱看硬件的原因是有一点打狼的性质,做一个东西火了就卖出去,下一代怎么办?硬件设备一下卖给一两个厂商,今年销售上亿,明年竞争一激烈就面临着销售额是否达到,所以,很多公司开始从硬件往服务上转,一定要做到服务是可重复性的,服务今年用了明年还要用,这个更为资本市场所接受。

史煜:我们通常不太敢投资整机的硬件产品,因为竞争特别激烈,跟一些巨头在竞争,所以风险会比较高。不是说它不会成功,有概率会成功,但是风险也非常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投其中的一些零部件,这可能在中国会有优势,因为中国是制造业的中心,如果做零部件的话靠近整机厂商会给最快、最好的服务,也有成本优势,这相对来说可能成功的概率会高一些。

另外,我觉得中国缺乏像苹果公司这样高水平的营销团队,包括产品设计。我觉得目前中国是制造低质量产品最大的地方,但是高质量产品显然不是中国的强项。我觉得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的。

徐飞杰:其实我觉得硬件大家都喜欢,好东西大家都喜欢,但是真正能作出好的硬件的东西还真的不多。在中国市场也很有意思,其实有很大的人群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高,很多东西不一定要买最好的,甚至这个产品是一个黑市场,举个例子就是黑手机,为什么会有这个市场?从投资讲起,现在市场的情况导致前面史总说的情况,在国内找到设计出好的硬件,能够吸引客户第一眼看到就喜欢,就想买的产品还不太看得到,跟韩国这些设计公司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在韩国、日本这些公司走得比较前面。最后,消费品这些东西还是讲究造型,不一定有很高的技术往往是把现有的技术拿过来,整合在一起,某一个功能使用的方便性程度如果能够吸引住用户的话,还是有市场。我们感觉,这块地方比较难看清楚,从我个人观察的角度讲,风险还是很大的,没有信心去投资。当然也可能有例外,如果真的有一个设计非常好的产品,比如说苹果的MP3设计出来,有新的理念和概念,这样的公司还是值得去投,把生活的概念带到生活当中,其他的公司没有,这种公司还是值得去投的。

张一平:如果在座的朋友想在通讯行业做创业的话,请三位投资人给一些建议,也请吴刚从创业的角度提一点建议。

吴刚:创业的建议我觉得特别简单:专注,一件事做到死。在中国就是机会太多,今天看这个也好,明天看那个好,但是如果可以专注到一件事把它做得最好,无论是多差的生意还是有机会的。

徐飞杰:做事还有一点很重要,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公司,多花点心思把东西做得精致一点,前一波投资浪潮,只要带个互联网I字头或者E字头就可以融到资的时代过去了。还要把产品设计好,设计好的不光投资方有信心,用户也会接受,设计不好的东西,大家看不清楚,所以不敢投。我的建议就是把产品做得精致一点。

徐哲:我和吴刚的观点差不多,真正成功的东西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到后来做到很大规模的公司,比如说Google这样的,包括我们最近投的完美时空公司,它成功的一刹那变得如此亮丽,但是之前这个团队都很专注的、认认真真的做很多东西,到最后只要方向看得差不多,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少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史煜: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是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就要想好,而且尽量的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把整个行业的竞争情况看清楚。

第二,要借力,要想发展的快,一定要借某个外力,不管是整个行业特别好,还是有特定的资源,或者是有伙伴关系,都要用另外一种力量,单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

第三,多跟清科这样的公司接触,他们能给你提供更多的建议,介绍很多的投资人。

提问:数据通道,在中国国内几年达到3G覆盖,收费能够在合理接受的范围。刚才谈到很多的手机应用,国内数据通道多长时间可以实现覆盖,然后收费能够在合理接受的范围?

吴刚:这个问题好象问移动的领导更合适。

提问:现在手机大范围应用,一个是数据通道的问题,一个是屏幕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大规模应用我想了一个方式,利用短程的蓝牙,或者RF技术。我讲一种方法看有没有可能,在地铁里觉得很无聊的时候把手机打开,因为P2P技术不需要搜索,也不需要和互联网连在一起,比如我想玩儿牌打升级的游戏,打开手机就可以开打了,不需要和其他的连在一起。您觉得这种技术有赚钱的潜力吗?假如刚开始是卖软件的,我还可以用一种办法,你定制我的服务,但是在你刚开始登陆的时候,只要发一个手机短信或者是什么东西,只要我授权了就可以形成网络。

徐飞杰:您说的可以解释成一种蓝牙、一种Wifi.这个服务最终的盈利模式从直觉上去判断,或者从创业者的看法去看,一种还是广告,当然我不知道蓝牙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蓝牙在局部的影院,商场可以做地区性的广告推广。但蓝牙会碰到一个问题,如果蓝牙这个东西一直开着,开着的话可能会碰到病毒的传染,因为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在安全上会存在一定的隐患。另外,客户是否愿意开也是一个问题,是否能够接收到这样的信息。

WiFi现在有一些公司在考虑,比如通过提供WiFi的接入盒子,在里面植入一些软件可以做成互联互通的网。这个网其实还是在起步的阶段,因为依赖于布点布有多少,在一些集中的地区布的比较秘,这个地方看一些应用或者玩儿游戏都会觉得非常方便,链接状况会很好。换一个地方,如果链接的点不是太多,效果会差一些。这两种模式都是基于广告类型,或者是一些相对来说非常有特殊吸引力的一些增值服务,会吸引一些比较有特质的人群,比如说18-25岁的年轻人群。比如做社区、交友类的模式,比较有黏性,用户也比较愿意掏钱做付费服务。

目前来看就是这两种模式,但是没有定论,如果本身做广告,最大的效益还是做搜索引擎。如果找到细分市场,可以把互联网的长尾做到很好,或者做到一个专有的市场进去,做到这一点,还要花时间发掘,可以看一看这些公司是如何发展的,来判断有没有投资这种公司的可能性。

提问:昨天去华润大厦听了无线应用的研讨会,比较冷清。因为3G的问题使现场比较冷清。我也做通讯,我在国外圣地亚哥的时候美国人搞过类似的研讨会。他们谈到一点,现在的信息无非是游戏和咨询,除了当天报纸和股票需要实时的信息,像音频、游戏、黄页信息根本不需要实时的,完全可以通过U *** 口下载,因为现在很多是SD卡,成为标配,我相信很快1-4G的SD卡会成为手机的标配。所谓OFLAND模式,我们在做这一块,和客户端结合在一起,同样可以提供很多服务。我们手机跟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会看到效果。我不知道你们如何看这个问题,手机作为一种移动的处理器,但是不是实时的非要通过WAP或者短信,我可以通过OPLAND把信息比如去我的网站必须成为我的注册用户才能下载我的东西,然后通过注册用户的数量,也许会把你下载的信息里嵌入一些广告来达到这样的模式。

吴刚:对应用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盗版的问题,你的服务是免费提供靠广告另当别论。因为我们当初做阅读的时候也在讨论,如果做OFLAND的话,把小说下载下来,让他去OFLAND看,这样的体验是最好的,而且不占流量。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模式有很多公司在做,但是做不出价值,你不知道谁在看书,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书,也无法及时通知他一些即时性的东西,可挖掘的潜力和价值非常少。这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我现在在做应用的时候,我们公司定义的是,非在线的不做,一定要做在线的应用,这样才能把用户牢牢的黏在某些东西上。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发现一条新闻可以通知到那个人,如果不在线就很难通知他,用户在一起就可以增大效果,如果不在一起就很难增加效果。你可以往社区、游戏等很多方向发展,如果用户分散的话,价值就不大。

提问:请问一个宏观的问题。大家讨论的是比较技术上的问题,据我观察最近中国有一个趋势,一般VC以前都是投入技术、IT,技术方面的比较多。刚刚三位不同领域的投资人看法都不一样,但我发现一个趋势,现在中国的VC基本上不太愿意技术的公司,不太愿意投看不懂的东西,实际上技术本身就是看不懂的东西。但是现在的VC看法变了,现在投了很多容易看懂的公司,比如说如家、小肥羊,而一些该VC踏足的领域却很少投。长久来看,中国需要自主创新,会不会一个支持创新的基金公司呢?

徐哲:您讲的这个趋势是现实,原因最主要的是,很多VC现在不去看早期,慢慢往中后期投。这也是跟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状况有关系,美国的资本市场很成熟,想高回报就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想低回报,风险也比较小。每个地方、每个机会都有很多人塞这个缝,基本没有太多投机性的很大回报的机会。中国民营企业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发展,经过二十年的独立发展,有很多的民营企业成长到一个规模很大,又没有上市的阶段,又面临着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流通消费品市场,面临全世界的制造业,所以很多VC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很低的果子,放一两千万美金,放一两年赚七八倍,这在世界各地无法想象,但是在中国比比皆是。所以他们也很理性,一定在这个阶段朝很多好的点去做。随着时间的发展,该做的差不多了,本土也起来了,银行该干的事也干了,市场也很有效了。就逼着VC做老老实实该做的事,就找更早期的机会。

第二,从技术的角度讲,不是看不懂的问题。中国目前这个阶段,必定跟发达国家跟高科技的地方很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差距,IT保护的立法环境也有问题。很少说有一个公司是因为它有一个很独特的技术就变得非常成功,到最后这个技术和用户的操作,以及整个市场环境,公司的运作情况比公司技术本身起的作用要大,很多公司都是因为做得好,或者赶上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市场环境不是公平的市场环境,所以投技术的风险是很大的。虽然是很好的技术,但很多的决策者不是因为技术好就选择,有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在现在的阶段,如您所说,VC没有干很多应该干的事,但是也有早期做的很成功的公司,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可能会很多,本身中国的技术也在提升,各方面的机会都会多一些。

提问:感谢张总组织这个活动,代表我们这些求知若渴、求贤若渴的人问了很多问题。我来自爱普拉斯,我们公司于05年10月份成立,做面向家庭的电子商务,我们管它叫:BTOH,欢迎大家关注爱普拉斯,观看我们的公司,我们公司是面向大众的,观看之后大家会很激动。

我从去年10月份开始接触VC,VC不会干雪中送炭的事情,而是干锦上添花的事情。建议下次做路演的时候,给演讲者做更多的培训。我的问题不需要回答,你们的中秋会和自己的老婆孩子一起过吗?

张一平:我们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创业的培训,包括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财务模型,如何跟投资人沟通都有相应的培训,也欢迎企业家参加我们这样的培训。

感谢大家坚持到现在,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俱乐部活动。再见!

热门推荐
  1. 徐汇 / 徐家汇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2. 徐汇 / 徐家汇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3. 闵行 / 漕河泾开发区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4. 徐汇 / 漕河泾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通信与媒体融合时代的投资机遇(4)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通信与媒体融合时代的投资机遇(4)

微信扫一扫关注

展开
收起
热门商圈:
在线客服
免 费 咨 询 021-6214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