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6-11 9:39:0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9
涉及企业: 涉及机构:
涉及人物: 涉及行业: 影视制作
几乎在所有人都还把新媒体当作一个概念的时候,中博传媒已经靠那种长度仅为三五分钟的“小电影”赚了好几年钱了。最近的一年,他们做了七八百部小电影,投入不到1000万元,收入已经超过4000万元。
中博传媒拥有在中国做传统电影的所有顶级资质。他们曾经投资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1998),也做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韩国发行。但几年前,中博传媒的董事长陈伟明开始意识到,传统电影的盘子实在难以做大。虽然在中国的影视公司中,中博传媒一贯以“不赔本”著称,但他仍觉得,自己需要更大的空间。
小电影流水线
陈伟明说,做传统电影已经让他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在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下,市场成功只能算是侥幸。同时,国内现行的结算制度大大积压了投资者的资金。两点结合起来,让那些心怀电影梦想的人无计可施。
2004年起,中博传媒陆续拿到了IDG、美国万通等风险投资的5000万美元投资。这些投资人也在促使陈伟明去思考靠电影赚钱的“未来之路”。想来想去,他选择了新媒体——小电影、手机电影,或者中博自己提出的融合了公关、IT、媒体、广告的新媒体电影。
2005年开始,中博传媒陆续投资了一批小电影。其中既有由陈果、贾樟柯、王小帅等成熟导演的作品,也有摇滚人崔健、话剧人孟京辉、音乐人高晓松的电影尝试,更有新锐导演的《芙蓉姐姐》博客电影系列等。
陈伟明说,他现在可以带着崔健去出席各类电影活动,不用担心违规。每一部片子他都会送到广电总局备案,但广电总局也没有专门的司局负责审查“手机电影”。几年来,几千部短片没有一部被叫停。他说,这样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现在,中博传媒旗下有5位制片人、20位签约导演以及更多可以随时调动的制作力量。从创意到制作、出品、推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的“小电影生产流水线”。陈伟明说,2006年中博传媒出品了七八百部电影短片,总投资接近1000万元,收入超过4000万元。换言之,每部片子的投资仅为1万多元,而收入超过5万元。陈伟明对这个比例非常满意,但他说,他还要把成本降到1万元/部以下。
与那些IT精英们不同,长期传统影视的运作让陈伟明的公司可能是中国惟一用传统电影手法来拍摄新电影的制作者。大到整体流程,小到某个镜头语言的运用,中博传媒都借鉴了传统电影的手法,但把那些手法改变成更加适合新电影的模式。
比如,传统电影是用胶片拍摄,而新电影大多数使用DV。传统电影有大量的全景、远景镜头,而新电影更多的是室内剧。造成不同之处的原因是,新电影的播放舞台是电脑、移动交通工具甚至手机屏幕上,这些地方的观众与那些走进电影院、在封闭空间里享受声光影全方位刺激的观众需求完全不同。
当然,如果仅仅因为中博传媒制作了许多电影短片就把“中国手机电影推动第一人”的桂冠加到陈伟明身上,那未免有些草率了。陈伟明对这个行业作出的更大贡献其实在于,他提出和实践了手机电影的标准,并找到了一种让手机电影盈利的模式。
整合营销
2006年10月,中博传媒与西安市政府合作举办了“中国首届手机电影年度庆典”,并提出了手机电影的标准。具体标准包括,电影应以手机为载体、长度不超过10分钟等。这个标准很快被业界接受——事实上,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品牌化的小电影流水线的公司也只有中博传媒一家。
在盈利方面,陈伟明走得更远。传统电影的经历告诉他,发行才是整个电影行业的制高点。因为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收入。现在,观众能够进入几十家网站的“中博电影专区”欣赏最新的短片类似的,在公交车、飞机上,中博传媒也有自己的短片空间。
对不同的合作伙伴,中博传媒提供不同的片源。很明显,在飞机上看短片的人与在公交车上看短片的人是不同的广告对象,有着不一样的广告价值——顺便说一下,中博传媒的员工中有一半隶属于广告部。中博传媒看起来就像半家电影制作公司和一整家广告公司——用陈伟明的话来说是“整合营销公司”。
广告合作收入是小电影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另外一条途径则是与遍布全国的网吧院线合作。在网吧,上网者每浏览、下载观看一部中博的片子都要付出1到5元不等的费用,这些费用由中博与网吧院线的提供者分享。
最后一种方法是新媒体电影整合营销。利用新媒体电影制作成本低、互动性强的特点,中博传媒曾经与福特福克斯汽车合作,在系列电影中植入福克斯的品牌理念。结果一轮传播下来,福特非常满意,中博传媒也收获了500万元收入。为了取得西安市政府的支持,中博传媒甚至还制作过西安的城市宣传电影《西安故事》,目前正在制作与广西省政府合作的《恋恋山歌》等。
2006年中博传媒收入约7000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小电影。陈伟明说,依然保留传统影视的投资制作只是为了留住那些资质。其实作为生意的小电影早已超过了传统电影。他说,2007年中博计划制作小电影1000部以上,收入超过1亿元。为了投资人和中博自身的发展,他将努力促成公司在2008年公开上市。
陈伟明对这个行业作出的更大贡献其实在于,他提出和实践了手机电影的标准,并找到了一种让手机电影盈利的模式。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品牌化的小电影流水线的公司也只有中博传媒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