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人说内容为王,有人说渠道为王,也有人说资本为王。在普通人印象里,天大地大钱最大,当然资本为王了,可是你要深入行业一了解,还真不一定是这么回事。下面,请听一位职业的影视基金投资人的真心话。

  影视业迈入“资本主义”时代,一大批影视优秀人才拿出百分百的学习热情,开始研究什么是VC/PE,什么是对赌协议,怎样算是杠杆最大化,怎样签才算是合理的并购卖身契。资本圈当然也有新气象,当年投地产的、投轮船的、投保险的、投医疗的兄弟们一张嘴就是跨入文化产业大门,占领精神文明高地,喝点酒点根烟还能聊一聊什么是三幕剧电影,哪个题材的电视剧才能做高收视率……

  投资简单来讲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投股权,第二种是投项目。影视行业的股权投资和并购案例的解读与分析文章网络上有很多,都挺深入浅出的,而且那些个事儿与影视老板们有关,与握有股权的股东们有关,与大部分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甚至制片人都没啥关系,在这个“恨人有笑人无”的行业气氛中,谈多了反而无益,要么增添戾气,要么都是眼泪。我今天吐槽一下投项目中遇到的那点事,闲扯两句,且是个人经验之谈,不能做到字字珠玑、逻辑严谨、观点透彻、客观有力,只求不打错别字。

  1、“我这个项目不缺钱,除了钱,我更看重你的资源”

  作为一名影视基金投资人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这个项目不缺钱,除了钱,我更看重你的资源”。其实通常说“不缺钱”这句话的是两种人,第一种人往往之前是行业外的成功人士,一来是真有钱,二来是真不懂,约见你聊天多是为了交个朋友顺便免费蹭普及课听。第二种人是大的影视公司高管或是总监,态度通常是较好的,可是公司兜里有多少钱,只有财务总监和老板知道,反正公司这么大,每次开会消息又都是利好的,前景都是光明的,那神态与语气让你感觉到哪怕白给我们,外边的钱我们都不要,通常这种情况下谈起来就会比较费劲,毕竟对方没有做主的权利,甚至连知情权都较少,怪不得人家。那就只能想方设法去找老大聊,其实也怪,越是有钱的公司老板越是喜欢说自己没钱,或许也是真的,有钱和钱够用永远不能划等号,心有多大,开销就有多大。所以别以为影视公司在准备上市、准备并购、准备ABCD轮融资就是不差钱的表现,看看人家“老干妈”,承诺永远不上市,那才叫不差钱。而且上市路漫漫,融资有代价,好的钱景有时候或许只是梦一场。还有那句看似合理的后半句“除了钱,更看重你的资源”,基金公司的核心资源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投资能力。你问我有多少钱可以拿出来投,问我资金使用成本是多少,问我投资方式是什么,这些都是可以谈的,可是你问我行业资源我有什么可以打动你,我真就只能摇摇头了,我能请来巩俐、章子怡来演,我能请来张艺谋、冯小刚来导,我能请来刘和平、严歌苓来写,我能找苏宁、京东来赞助,我能发到湖南、江苏、浙江、东方……那么问题来了,我找你干嘛呢?你盖大楼,我想参一股,你问我会打地基么?这真的有点强人所难了。

  2、 “赚多赚少不知道,这戏肯定不会赔”“我们不赚制作费”

  做投资的人还有两句话是顶烦听到的,第一句:赚多赚少不知道,这戏肯定不会赔。第二句,我们不赚制作费。其实每个行业几乎都存在二八法则,乐观估计,稳赚钱的那20%的剧都让我遇到了;悲观估计,他在骗我。赚制作费是这个行业里的顽疾了,乐观估计,我遇到了业界良心;悲观估计,他在骗我。通常搞投资的人悲观情绪都有点重,反正我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去年与某知名圈内大佬聊一个电影投资,饭桌上大佬对项目信心满满,不提投资之事,我自是以为项目早已不缺钱,临近尾声,大佬以长辈提携晚辈的姿态允许我加磅10%,我心中的百灵鸟儿都在歌唱了,接下来大佬告诉我这个电影的成本,比我掌握的数字高出了50%,然后我心中的百灵鸟儿变成了一大群羊驼,当晚我大概知道了,这位大佬之前所做的电影都在赔钱却还能够一直做下去的原因。这种事情其实真的不胜枚举,同一部戏,制片人报一个成本,制片主任透露一个成本,导演吐槽一个成本,三个数字经常对不上,你也不知道谁真谁假。为了预防这种事情发生,很多基金公司不得不花钱请经验丰富的制片主任私下帮忙看预算是否真实合理,半数情况是越看心越凉,这里还可以说得更细一点,演员大小合同虽然我也见过,但是其实演员价格现在比较公开透明了,制片方更喜欢从置景费,服化道费、车费油费、器材租赁费做手脚,曾经看过一个油费预算,搞不清剧组用车标配是依维柯还是坦克。其实制作预算做的稍微高一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剧组会偶尔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实际成本上扬,但是有些公司从态度上就把投行的人当成傻子一样看待,这就有些让人生气了。

  3、 “基金投资者是万能的”

  影视行业至今没有建立标准化体系,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判断上还处于机会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阶段,所以各家基金有各家投资及风控的方法,有的只和大公司合作固定回报,确保有按时还款的能力就好;有的则需要网络版权,赚取网络分销收益;有的跟宣发公司合作,垫付宣发费用,保证优先回款;还有的更狠,自己去出版社买影视版权,拿着剧本或是小说再找公司合作,博取一个投资的有利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基金现在除了投资贷款,还开始做发行代理、版权采购、剧本孵化、电影宣发等等,这是基金公司为了深入行业以及寻找投资切入点的手段和方法而已,真正能达到多大的效果我不能妄下结论,但个人不看好基金开拓的这些业务,原因很简单,专业水平不够,行业核心人才挖不动。资本永远会依靠着业内的公司,以辅助者的身份在业内生存,某些文章大呼小叫着资本如狼似虎,扭曲了投资公司本来的意图和形象,若是冷静的看待资本,大家会发现资本不等于纯粹的热钱,且并没有在搅局,而是在帮助行业的体量放大,以不同的角度来帮助行业建立标准化体系,这个道理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很多人却觉得基金投行来都是占便宜捡钱的,但据我了解的事实是,行业中大多数投项目的基金类公司仍然属于不赚钱的阶段,一是因为筛选项目上就出现了问题,二是因为项目方给予的投资条件过于苛刻,三是大家对项目盈利状况过于乐观,等结果一出来,算一算收益率很多基金公司发现原来并没有当初想的那样稳中有赚,反而拿到手里的钱还覆盖不了基金自身的融资成本,当然这个现象不能责怪谁,毕竟投资有风险,而且投资公司在选择项目上确实依旧不够专业。

  4、 “片子正在拍,正在做后期,正在确认播出平台”

  资本方与影视公司之间在项目沟通上始终存在问题,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不透明是常见病,基金投了一个项目出去,什么时候杀青,什么时候后期完成,什么时候能签发行合同,什么时候能播出,这些投资公司不问,基本上项目方不会来主动来通报,当然即使你问了,大概的回复也是还在拍,还在制作后期,还在确认发行平台,投资公司发现自己最后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只能是等,等得太久毕竟心里会没底,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项目的进度,片方说是在发行的剧,审片组的反馈却是没有看到样片,说马上签合同的,购片部的反馈却是我们不会要,消息总是这样对不上,我们投资公司的心里更慌了,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风险,影视行业的人员变更太频繁,谈项目时候的对接人是张三,等拍的过程中对接人就换成了李四,上个月还是姓黄的在负责发行,下个月就说姓王的在做发行,开始还以为自己把人家姓记错了,后来一见面发现性别也和上次见得不一样,那应该不是我的记性问题了。投资公司作为片方的合作伙伴之一,不是仅享有收益上的分配,既是我们不会深度参与和干扰项目进程,却也应该享有项目整体状况的知情权,这是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