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于“工作+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1、在家办公好不好?
再也不用早高峰挤地铁公交,再也不用担心上班迟到,再也不用每天看见老板的脸色,看起来着实令人开心。
刚开始觉得很新鲜很自由,但长久来看好像并不能使人开心。在家办公久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没有了约束,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这就意味着工作的效率急速下降,最后什么都干不了。
在2017年6月,IBM宣布终止远程办公政策,其纽约总部要求员工回到办公室,否则就要作离职处理。
有趣的是,在云端和协作办公环境尚未成熟时IBM就开始鼓励员工远程协作。反而当蓝色巨人剥离硬件资产转型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与云平台公司之后,又把员工重新拉回办公室,IBM显然看透了在家办公的本质与利弊。
2、类似迁徙的上班旅途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大家能接受的同城最远家到公司的距离是多少?”
有一个网友的答案是这样:楼主工作在北京,从家到单位单程42公里,往返84公里,每天早上一醒来都没有去单位的动力,公司在昌平,无交通补助,到手4000块,请问还需要再坚持吗?
在很多人都惊讶上班怎么这么远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同在帝都,住西北四环外闵庄,上班三元桥,上下班路程3个多小时。”
“原来单位在清河小营,离家20多一点公里,结果自从去年单位搬到昌平,我的噩梦就开始了。 ”原来这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烦恼。
在城市的居民住宅区附近的站牌前,只要是工作日,公交车旁就排起了长龙,这种类似春运的小型聚集,是很多人上班的常态。
3、联合办公
有这样一种模式,它把办公与休息结合在了一起,它叫联合办公,这种模式最早在国外流行。
在美国的中南部,有一家叫Selina的住所,它位于城中或海边,价格实惠,单纯办公的话每天10美元起,加上住宿每晚25美元起。它“快捷酒店+办公室”的设计,让旅行和工作联系得更紧密。这种形式被称为酒店式联合办公。
但这种形式的价格更适合于经常出差的中高端商务人群,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有点贵。
在日本,有一家叫Ninety Two 13的办公室,乍一看它又脏又旧,与港区的繁华毫不相干。事实上,这间屋子的灵感来自于新式的工厂设计。设计师们从全世界各地回收旧家具并重新装饰,还引来了一波国际上的跟风。
工作区和生活区是相对分开的,办公区域有一张大长桌,可容纳12人。生活区就丰富多了,健身房、瑜伽馆、厨房、洗衣房一个不少,楼上还有可供出租的房间。
这应该可以算是公寓式办公空间,比酒店式办公空间更简约一些,当然价格也更亲民。
4、7*24小时的“办公+生活”空间
在中国,一些联合办公正在尝试把环境、社交、餐饮、日常、家庭等进行融合,通俗来说就是把大家的日常消费在一个空间里消化掉。
联合办公运营商正在尝试把写字楼和公寓连接起来,其中的联合办公可以作为它的会议中心、服务中心,其中的公寓则作为生活休息的地方,上面睡觉、下面办公。通过这种商业模式,服务联合办公里面的用户,让大家把更多的时间留在这个场地里。既满足了用户的需要,又促进了联合办公的发展。
一个优质的联合办公,不只是物理的办公场所,更是一个资源对接和服务升级的平台,能够解决办公人群的需要,才是联合办公的主旨所在。
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还需要整个行业的不断尝试,不断去摸索一个更好地模式,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