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小卒”到“千亿之师”,回顾联合办公的逆袭之路
有预测表示,未来将会有三分之一的写字楼依赖者进驻各种各样的联合办公社区。根据数据统计,到2020年,联合办公大概有三亿平米的商办面积,而每平方米的年产值规模约4000元。1/3的规模将是4000亿。
根据现在的情形来看,千亿规模是很容易达到的。
从初出茅庐无人问津,其间经历各种困难,最后传遍全球众人皆知,这是活脱脱的男主人设啊有木有!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男主”的逆袭之路。
初出茅庐
说起联合办公,不得不提到如今的全球联合办公巨头WeWork。
2010年,纽约的公司们刚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办公室租价还处于低位。WeWork的两位创始人亚当·纽曼和米格尔·麦凯维合作租下整层或整栋办公空间,装修设计后按工位出租;后来随着经济转好,企业业务扩大、加大招聘,办公室需求也强劲起来。
美国人民当时正处于一个个性化时代,崇尚自由移动生活,渴望与同类型的人抱团,社会自由职业者众多,联合办公降低了大家的办公启动成本,随之WeWork应运而生。
Wework在美国的成功为中国联合办公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恰逢2015年双创助推,中国一线城市联合办公开始爆发。
挫折不断
中国一直跟不上国外联合办公的发展,有很多方面因素,比如起步晚,接受度不高,传统写字楼更受欢迎。
到了2015年政府双创的引领,创业者增多,联合办公开始走入创业者视野,低租金的优势使联合办公受到欢迎,很多人都开始跟风创立联合办公,但这时候的联合办公就是简单的二房东模式,先把整套房子租下来,再分租出去赚取差价,但这种单靠租金盈利的方式是没法长久的。
到了2016年,联合办公品牌商众多,良莠不齐,空置率下降严重,很多空间因为没有稳定的现金流破产清算,这时候很多空间退出竞争,整个行业开始逐步淘汰。2017年,联合办公规范出台,定义了什么是联合办公,这时候的联合办公俨然已经褪去了二房东的外衣,成为了一个空间服务商,这时候依旧有弱小的空间被兼并重组,强大的空间商走上了出海扩张,合纵连横的时代开始。
进阶之路
联合办公2015年广泛出现,2016年爆发式增长,2017年优胜劣汰,联合办公也迎来了很多玩法。
有酒店与联合办公的跨界运营、购物中心与联合办公的商办联合、有电商与联合办公举办的跨界营销,甚至还有依靠网友众筹的联合办公空间,越来越多的想法丰富着联合办公的内容。这些正是联合办公品牌商在面对激烈竞争的联合办公市场所做出来的积极应对之策,这是联合办公现在需要的改变力量。
2017这一年不断有联合办公开到了甲级写字楼和CBD,这说明联合办公的规模和受众在不断扩大,这是否说明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有人甚至替写字楼提出了顾虑:联合办公会不会成为星级写字楼的杀手?有人给出了看法。
联合办公开进写字楼缓解了写字楼库存压力,联合办公负责对接小微企业需求和“养鱼”。“小鱼”长成“大鱼”之后,写字楼可以继续为其提供服务,两者可以构建一个具有互补性的服务链条,总结就是二者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如何盈利
除了靠工位出租赚取租金之外,还有提供按需付费的会员服务,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购买不同的会员服务,这是WeWork最常见的盈利模式。
在社会上可以看到有的品牌商为入驻企业提供工、商、财、法、税等工作方面的增值服务收入,和“吃喝拉撒睡”等方面的生活服务收入,通过提供企业服务来盈利;还有一些是通过投融资,还有是对周边房产的开发来盈利。可以看出盈利的方式多种多样,就看空间商能否把握住机会了。
这个行业,吸引了多少人来,又有多少人离开,残酷的市场竞争后留下来的都是英雄,但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洗礼取决于品牌商的眼光与处事。
英雄总有殒灭,联合办公这样一个后起之秀还会存活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还是要保持积极地态度来看。
想要阅读更多有意思的文章,长按二维码加入我们↓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