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公|谁将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共享经济可谓是愈演愈烈。从发展初期,一时间,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雨伞、共享金融等成员纷至沓来。
联合办公,成为了共享经济的主要成员之一······
2015年被誉为“联合办公元年”。在“双创”运动的感召下,全国掀起了创业热潮。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联合办公迎来了井喷的一年。
2016年,市场快速爆发,激增70%。虽然有地库、Mad Space的出局,但大环境依然向好,各家都在喊“规模为王”。2017年,市场遇冷,资本谨慎,空间之间的“战略合作”更加频繁。
2017年底、2018年初,各大头部空间纷纷爆出融资进展:
2017年,B轮之前的融资笔数较2015年下降了近一半,金额占比更是只有两成。这些都说明,资本界现在更青睐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联合办公企业。
对联合办公而言,2018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第一季度频频爆出大事件,尤其是优客工场,更是3个月内3次出手,并购3家联合办公品牌。
1月3日完成对洪泰创新空间的全资并购;3月9日完成对无界空间的并购;3月26日完成对 Wedo 联合创业社的并购。
与此同时,米域宣布与凯洲资本、交享越联合发起一支专注于城市新空间改造运营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亿人民币,I期聚焦联合办公细分市场。
本以为热闹之后的联合办公行业会回归平静,然而,4月12日,行业排名靠前的裸心社竟然被WeWork以25亿的价格全资并购,比高峰估值时远远缩水了一半。
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内为之一振,甚至有人惊呼中国联合办公末日来临,质疑起联合办公的商业模式。事实上,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联合办公行业亦不例外。
2018年,联合办公的风向变了。“规模为王”正式转向“剩者为王”。
联合办公以拎包入驻、租期灵活、整体租金成本低等优势,直戳传统写字楼的死穴。一经问世就受到市场追捧,创业期企业、小微企业更是将联合办公视为不二选择。
这种模式下,来自不同公司的个人在相同办公空间内共同工作。在契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同时,也方便办公者与其他团队分享信息知识、技能、想法和拓宽社交圈子等。
满足了新一代工作者对空间多样、开放轻松办公环境的向往。
与偏重软件服务的孵化器和偏重硬件服务的服务中心相比,联合办公在统筹兼顾软硬件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社群的建设以及入驻企业全生命周期办公需求的满足。
在经受了市场的洗礼后,对那些经历过大风浪却始终屹立不倒的企业而言,联合办公行业的春天才刚刚到来。
市场前景乐观,品牌盈利是关键
2017年3月,高力国际发布《2017年灵活办公空间展望报告》指出,中国联合办公市场空间在2000亿元左右,将保持每年30%的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2500亿元,而到2030年,30%的办公空间,将会是联合办公空间。此外,一份《2018年亚太灵活办公空间展望报告》中也显示,共享办公空间占用的比例预计将从2017年的2.4%上升到2018年的3.9 %,到2020年将达到20 %以上。
可以看出,联合办公依旧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潜力无限。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间的竞争还会继续,新一轮争夺战大幕的拉开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追求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联合办公迎来了“剩者为王”的新时代。对于绝大多数联合办公空间而言,“活着”是新时代的终极目标。
要想活着,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思想上做出转变。从关注“共享”转向关注眼前的客户。从现在起,一切从用户角度出发。
其次,重新梳理客群定位。学习WeWork寻找大企业会员。
第三,建立全程陪伴的产品体系,满足企业初创、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的办公需求,不轻易放跑任何一个客户。
最后,聚焦运营效率。放下一点情怀与温度,用标准、流程、制度、考核、激励和技术创新增加活下去的可能性。
2018,对于联合办公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论你有没有获得亿元融资,“活着”,对于每一个联合办公企业而言,都将是不容易实现的目标。
想要阅读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赶快按照以下步骤吧
方法一:点击下面图片,进入“空间头条”
方法二: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吧
-
Distrii办伴(森本大厦)
1200元/工位/月 -
城开YOYO
1500元/工位/月 -
守信创意园
5元/m²/天 -
艾慕嘉·谊园—传统办公
5.95 ~ 6.8元/m²/天
微信扫码,立领成交报价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