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寻找痛点 - 共鸣、槽点 - 解决办法”,实际上 “许豪杰” 的每一期短片都在按照这个逻辑编排。大体思路不变的前提下,批量生产就变得相对容易。

  “我叫许豪杰,我是一名 90 后,这是我第 32 次创业 @#¥%……& 以下是我和风险投资人之间的对话”

  最近好几个创投圈里的朋友都向我推荐了一组名叫 “创业之神许豪杰”(Wechat:xuhaojie1990)的系列短视频。在五分钟左右的短片里,一个自称90后、钟爱格子衬衫的男子以极其自信的神态和不能再快的语速向桌对面的投资人灌输自己的创业计划。最后的结果是,被唬的一愣一愣的投资人当场就决定这案子必须得投,而且一投就是“1.5 亿美金”。

  许豪杰这个形象之所以能 “戳中” 不少创业者,关键在其选择了一类特别垂直的素材:“一款能拆穿人世间所有 “套路” 的 APP”、“用 IP的互联网思维打造的网红小馄饨,投资圈怒砸 800 万”、“一家变态复制网红的集中营”、“能和前任随意啪啪啪的 VR 穿戴设备”……

  每个行业或圈子里都有些具有共性的槽点,而许豪杰团队在做的事就是将这些共(套)鸣(路)捕捉出来,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还原创投从业者的工作日常。  

  在 Mark看来,创业题材是源源不断的,“创业无外乎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和痒点,提出解决办法,所以这类题材的外延还是比较宽的,今后许豪杰在话题上也不仅仅围绕在互联网创业。比如我们拍过的‘小馄饨’,任何领域的创业都能包括在素材之内”。

  “寻找痛点 - 共鸣、槽点 - 解决办法”,实际上 “许豪杰”的每一期短片都在按照这个逻辑编排。大体思路不变的前提下,批量生产就变得相对容易。Mark 透露,许豪杰整个团队也就 4 个人(Mark本人就是片中被唬的那个投资人),制作成本不高,主要还是以创意取胜。在头脑风暴出一个适合拍摄的话题后,编剧就会把这个 idea扩充成一个有剧情感的故事。从选题、拍摄剪辑到上线,现在他们的速度是每周一集。

  题材不缺的情况下,Mark 觉得他们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 “不太专业”。Mark自己不是创投圈内人,在创办笑道文化前主要在传统行业工作。相比之下许豪杰对创投会更熟悉些,因为曾供职于一家跨境电商。不过出来做内容后,离圈子还是相对较远。

  不在圈子里,对圈子的敏感度降低是很自然的。Mark 不否认这点,也承认他们 “在某些用词上不是最精准”。不过这一点是他们之前就想到过的:

  “最早我们有两条路。一种是拍给创投圈偏专业的人看,这样一来受众比较窄,门槛也高。后来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们来做的路,就是拍给那些不在创投圈、但对这类题材感兴趣的人看,让人觉得‘不明觉厉’。创业只是我们内容的载体,片中讨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话题对各行业的人来说都是相通的。”

  商业模式上,许豪杰目前主要靠广告盈利,未来不排除向网剧、脱口秀等方式延展。除了 “许豪杰”这一项目,笑道手上还有另外三条线,分别主打海归、熟龄白领和女性情感类素材,正在筹备当中。做短视频内容前,笑道文化公司以线下脱口秀为主要业务,积累了近 10万观众,目前他们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

  创投从业者或许是最不需要互联网公司教化的一批用户了。除了 “许豪杰”,也有不少人瞄上了 “创投素材 + 泛娱乐” 这块相对空白的领域。我们介绍过的“中国散伙人” 想拍一部讲创业故事的网剧,科技媒体 Pingwest 创始人骆轶航据说也在筹备两档创业相关的脱口秀节目。另外,36 氪也有几位前同事做了个名叫“不上班” 的创业项目,也是做创业和互联网题材的视频内容,不久前他们刚上线了两集短剧。